井伊直弼的死,让日本近代化的进程大大提速。后来终结幕府统治的明治维新英豪很多就是“安政大狱”中的幸存者或继承人。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影片中的井伊直弼是个刚愎自用、骄横跋扈又心狠手辣的政治家,大致沿袭明治时期的主流史观。但是,日本茶道史中却呈现出了另一个与既成印象迥然有别的井伊宗观大人:作为日本有史以来地位最高的茶人,井伊直弼博雅通识,意志坚强,出身大名贵胄之家,自幼受过严格的学养训练,他精通儒学、禅宗和和歌创作,除了茶道,还擅长枪术与刀法,还会能乐和击鼓,一句话,井伊直弼是江户时代最标准的文武兼具的完美典范。

综观流茶道,作为石州流武家茶道的一个分支,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除了他富有创见的茶学理论著作,还有一所他亲自打造的茶室“濧露轩”在茶道史上熠熠生辉。“濧”字读“对”,是个生僻字,《康熙字典》里做“渍,濡”解,也就是沾湿的意思。杜甫诗《万丈潭》云:削成根虚无,倒影垂澹濧。在露水沾湿绿叶的雅室窗前冥想,确实是一种清雅幽玄的境界,主人的襟怀由此可见。这个茶亭相当于井伊直弼的私人会所,建在偏离府邸的林苑里,在结束繁忙的公务之余,他常常来这里点茶、读书、作和歌,也常在这里举办被称为“茗宴”的茶会,《东都水屋帐》记录的大多是在这里举办过的茶宴,在彦根城博物馆里展示的物品中,就有井伊直弼生前爱用的茶釜、茶盏、水指(水壶)、茶叶罐、风炉,还有他亲笔书写的茶会记录。从茶会内容来看,井伊直弼堪称幕末时期日本顶级茶道宗匠,茶会记录文本中出现许多井伊家历代收藏的茶道具、古董,有的甚至是价值连城的美术品,可谓高雅宏富,中国“唐物”有鼎彝图谱、法书名帖、汉铜宋瓷;日本历代茶道名匠制作的茶碗、茶勺、茶筅、案几等;此外,还有主人精心培育的盆栽;参加茶会的幕府名流,艺能界人士;还有每次茶会出现的酒肴佳品和精美点心,都记录得一丝不苟,是当时顶级文化盛宴的缩影。

濧露轩不仅是一个高级茶道会所,也是井伊直弼修身养性之所。井伊命名“濧露轩”,还有更深层次的寄喻。“濧露”一词本源自佛教经典《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的四句偈颂: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濧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由此,也许可以窥知他的抱负和担当。他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来拯救陷于内忧外患的日本,普度芸芸众生,其政治抱负之大由此可见。所以,怀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为了伟大目标,不惜一切手段来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也做好赴汤蹈火的准备。据载,在就任将军之下万人之上的幕府大老仪式之后,井伊直弼并没有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而是心事重重地回老家拜访了彦根清凉寺住持千准禅师。清凉寺是接受井伊家供养的菩提寺,井伊直弼从江户千里来访,不为别的,就为和法师交代自己的身后事。他和禅师商定后为自己取戒名“宗观院柳晓觉翁”,墓地选在何处,让千准禅师代为设计灵牌的样式等,将这些后事写在纸上,放入一只装有百两黄金的小箱子交予禅师。也就是说,从井伊直弼就任幕府大老之日起,他就已经预见今后可能会面临的不测和凶险了。而在“樱田门外之变”发生前三个月的正月新年,他特地请当时著名的狩野派画师狩野永岳为自己绘制遗像,一样两幅,一幅存江户“濧露轩”;一幅存彦根藩清凉寺,其中清凉寺的一幅至今还完好,复制品就悬挂在“彦根博物馆”里。画中的井伊直弼面白无须,眯着细眼,一副忧心忡忡的神色,根本看不出大权在握的踌躇满志。这一切都说明他对自己的处境是很清醒的,这种必死的心理准备绝非常人能有。作为一个精明世故的政治家,井伊直弼再怎么我行我素,也深知自己为了推行理想树敌太多;再怎么自以为是,也不至于迟钝到连自己的生命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都没有察觉的程度。而茶道的修行,也使得他对生死有一种置之度外的超然。据说,他遇难后,家人从书房里发现他出事前写就的和歌:

春来寒犹在,清水结为冰。池底赤诚心,谁人能相知?

实际上,“安政大狱”之后,国内反对井伊直弼暴政欲除之而后快的传闻,就从幕府遍布各地的情报网络源源不断地传入井伊直弼手中。手下劝他加强警卫力量,他不以为然地说:“如果真有人蓄意谋刺,再严密的防范也无济于事,不如顺其自然吧。”据载,遇难前夕,彦根藩留守江户的侧役宇津木六之丞在目送主人行列远去之后,回到井伊的书房,看到他书案上有一封摊开的信件,无意中瞄了一眼,大惊失色,原来是密探送的情报。信中详细报告了水户藩浪人正在策划暗杀大老之事,警示他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宇津木立马安排武士赶去加强护卫,这时浑身是血的侍卫跌跌撞撞闯来报告主君遇难的噩耗。彦根藩的武士赶到现场时,一切都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