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禅寺,尘落生光
径山位于杭州城外余杭区西北向群山环拥之中,距市区中心约50千米。山不在高,有佛则灵。径山地处天目山东北之余脉,山间自古蜿蜒延伸着东西两条小径,分别是从临安与余杭通往天目山的必由之道,寺因山名而得名,故曰“径山寺”。此地有深林幽谷,层峦叠翠之处时见飞泉清涧,大有人间仙境之美。寺庙全名“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始建于中唐,大兴于南宋,明清之后趋于式微,尔来一千二百年,历尽各种无常兴废乃至长久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不过在日本,享有“临济祖庭”盛誉的径山寺却是赫赫有名备受崇拜与敬仰,日本禅宗二十四门,有十八门源出径山;而世人耳熟能详的日本茶道,其“茶禅一味”的法脉正本,正是源自径山的佛门茶宴。禅宗与茶道,经过千百年的试炼与融合,已经深入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因而长期以来,前来径山朝拜的日本禅僧与茶界人士络绎不绝。
径山距离市区中心也就一个多小时车程,山也并非高不可攀,平均海拔500米,最高峰海拔近800米,环径山五峰簇拥屏立,霄峰、鹏勃峰、朝扬峰、大人峰、晏坐峰五座连峰恰似如来五个巨指环绕,又如众星拱月,难怪香火千年不绝。近年来,以径山寺大翻修为契机,周边的景区也得到整备和开发,吸引了远近游客前来游山礼佛,杭州市公交甚至还开通了从西湖武林直达径山景区入口处洞桥村的巴士,在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换乘景区环保车上山十分便利。为了节省路上时间,我们雇用一辆当地导游代找的私家车,从西湖望湖酒店出发,一路向西北,过余杭区入径山镇后直接开到洞桥村下车,沿古道步行上径山。
深秋时节,山寒水瘦,沿古道曲折而上,两边尽是翠绿的竹海林涛与高低错落的梯形茶园,高山上夹杂着霜冻染色的杂木林红黄青绿,斑斓如画,真应了古人“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写照。行至古道尽头有一座“道渊亭”,里面供奉着无准师范和圆尔辨圆两位中日禅宗师徒石像,内含一段不同寻常的渊源。过了亭子,在一个空旷处与来自临安方向的古道会合。拾阶而上,一座屋檐歇山式牌坊建筑叠立眼前,是为禅寺山门。正门东西各有一阙亭,檐顶建筑形如展翅欲飞的雁翅,俗称“五凤楼”。古籍所载“门临双径,户叠五凤”的旧时形制,在经过重修之后原样复活了。
暌违多年后重临径山寺,有点相见不相识了。新修古刹规模宏大,粉墙玄瓦,一片素净,散发唐宋寺院淡雅内敛的气息,格调近似奈良东大寺和京都万福寺。如果不是凿凿史料的旁证,谁承想,这座远离尘嚣掩映在千年时光深处的寺庙曾沐浴过多少尊显荣光!
从寺内流通处发行的游览指南可知,径山寺始建于大唐天宝初年。彼时大唐国势隆盛如鲜花锦簇,中国南方佛门香火方兴未艾之际,金陵牛山幽栖寺法钦和尚南游过余杭,行至径山被飞泉茂林的绝佳立地吸引,就此停步,在山顶的碣石岩畔结庵而居,打坐修禅,成为径山临济禅宗初祖。“安史之乱”后,人心思定,唐代宗宣旨法钦入大明宫御前说法,赐予“国一禅师”称号,并于大历三年(768),敕命杭州府兴建径山精舍,赐名“径山禅寺”。乾符六年(879),唐僖宗赐名“乾符镇国院”,官家寺院自此而始。两宋时期,禅宗大兴,径山寺与赵宋皇朝渊源更深。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赵恒赐封“承天禅院”;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赐名“径山能仁禅寺”;“靖康之难”后,随着赵宋皇室南迁临安府,径山寺更被赋予护国禅寺的功能和期待,地位大大提升,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期,与“五山”(五大丛林)并列;宋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嘉定年间又被封为“五山十刹”之首,为江南第一禅寺。南宋最鼎盛时期,径山寺庙宇楼阁,巍峨叠立,伽蓝僧舍鳞次栉比,寺僧三千,僧房三百,求法者摩肩接踵充塞于途,信者遍及海内外。
径山寺开山以来久经浩劫与沧桑。迄止民国年间,共经历八次毁建,两次大修,但“所复原远非旧观”。“文革”更被当作“四旧”,寺僧被遣散还俗,寺庙年久失修,渐次倾颓。“十年浩劫”结束后,拨乱反正,百废俱兴,宗教文化得到尊重和保护。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始有日本佛教界团体和个人前来寻宗问祖,互动交流,香火又渐渐旺起来。最近,在经过持续多年的复建工程实施之后,径山古寺重获新生,再现千年前的优雅风姿叠立于斯,像一粒久被尘埃蒙蔽的明珠,重焕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