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部茶书的诞生

日本首部茶书的诞生

说到荣西禅师,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与传播临济禅宗同样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还有荣西从南宋江南丛林方丈带回的种茶技术和饮茶方式。

荣西带回日本的饮茶方式,严格来说,是他在长期的修禅生活中体验到的“禅茶”,无论形式和内涵都与唐朝有很大不同,更讲究更精致,法式也更趋于完备,这与饮茶道具的发达有很大关联。在饮茶上,宋人基本沿用中唐开始流行的“煎茶法”,即先将蒸青捣碎的茶叶放在石臼里研磨成极细的粉末状,或者调成浓稠的茶膏,喝的时候,用茶匙舀起少许放入茶盏,徐徐注入沸水,用茶筅搅拌均匀后再反复击拂,打出茶泡沫,再啜而饮之,是为宋人点茶法,日语写作“抹茶法”(末茶法)。“运筅击拂”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茶艺,是形成茶汤形色味之美的关键。唐人用的道具是竹筷,到宋初蔡襄创制金属制成的茶匙,北宋后期茶艺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贵为天子的赵佶也投入新茶具的研发,他对茶文化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发明了一种类似微型炊帚的搅拌道具——茶筅。有了先进的工具,点茶时就能打出丰富的泡沫,茶汤才趋于尽善尽美。“抹茶法”在日本影响深远,至今被奉为茶道主流。

不过,荣西在日本弘扬的宋茶,最初发挥的功效是药用而非饮料,遑论文化艺术审美。荣西回国后再兴饮茶之风,最开始是从倡导“茶德”也就是茶的药用健康价值入手的。建保二年(1214),荣西撰写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脱稿,此时距他圆寂只有一年。这是荣西根据他自己在宋朝的生活经验和研究心得,介绍有关喝茶养生的健康指南书,也是荣西留给日本的另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吃茶”一词,源于唐朝赵州禅师“吃茶去”的禅门公案,据说也是唐宋时期在江南通行的俗语。概因古时喝茶,不但起源于早期的“食叶法”,无论用煎、煮,都将茶连茶芽、茶叶、茶茎一起喝进肚里,故而得名。

《吃茶养生记》也是日本中世纪茶书中唯一记载制茶技术的专著,对此书中“六明茶调样”记载:

见宋朝焙茶样,是朝采即蒸,即焙,懈倦怠慢之者,不可为事也。其调火也,焙棚敷纸,纸不焦样,工夫焙之,不缓不急,竟夜不眠,夜内焙毕,即盛好瓶,以竹叶坚封瓶口,不令风入内,则经年岁而不损矣。

从中可以看出荣西传入日本的是宋代典型的饼茶,也就是抹茶的制法:首先是将早上采摘的茶叶迅速分拣出优质部分,在清泉水里再三濯洗洁净后放入铁釜中蒸。蒸的火候分寸极为关键,火候不足或过劲,都会影响点茶的汤色和味道。接下来将蒸过的茶叶放入石磨里反复研碾,加工成极为细腻的膏状,故称“研膏”。再加水研磨至水干,称为“一水”,再次研磨成细如齑粉。将茶粉放入模子里(质料有木、金属)压紧制成饼茶。接下来再将饼茶进行烘焙、收藏,如上面引文所示。《吃茶养生记》中有关制茶的内容,不仅对研究日本制茶工艺史有重大价值,甚至可以作为研究南宋时期中国制茶技术的特征,里面包含着许多可以弥补中国方面文献不足的缺漏,历来也被中国茶人所重。此书是荣西一笔不苟用和式汉文撰写,原稿至今珍藏在日本博物馆。

虽是祖述中国唐宋茶文化,但荣西并没有拘泥于禅门的玄妙哲理,而是从日常养生谈起,非常接地气,所谓“道不远人”,比如开篇《序言》劈头就开宗明义将茶放在养生护生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加以论述:

茶者,末代养生之仙药也,人伦延寿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均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也,不可不摘乎?

《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五脏和合门》,专论茶;下卷《遣除鬼魅门》,除了“吃茶法”一节,其余均为讨论与茶关系不大的“桑疗法”,与书名“吃茶”的主题不符,何以如此至今成谜。在上卷中谈及五脏调和这个问题时,他引用了密教经典中关于“五脏调和乃生之本”的观点,同时结合中国医学中的五行说,阐释与五脏相对应的五味。其中“心脏是五脏之君也”,也就是说,心脏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其余四个器官。五味之中与心脏对应的是“苦味”,而“茶是五味之上首,苦味是诸味之上味也,因兹心脏爱此味,心脏兴则安诸脏也”。所以“今吃茶则心脏强,无病也”。饮茶有益心脏健康,能延年益寿。“调心脏,除愈这万病矣。心脏快之时,诸脏虽有病,不强痛也。”他在对比了中日两国人民日常饮食习惯的差异而导致健康状况强弱有别时说:

余常思缘何日本人不好苦味之食。在中国,人皆好茶,是故心脏病痛少有,而人皆得长寿。但观中国人多菜色,瘦骨嶙峋。究其缘由,盖不喝茶也。是故凡人有精神不济者,当思饮茶。茶饮令心律齐而百病除矣。

在书中,荣西为吃茶大唱礼赞:“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药各为一种病之药,茶能为万病之药也。”荣西倡导的饮茶健康理念,使人很容易想起中国茶圣陆羽的《茶经》:“茶之为用,味至苦至寒,为饮最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医学中“医食同源”的观念。众所周知,人之所以患病,原因很多,如营养缺乏、免疫力下降、忧劳过度或细菌病毒感染等,是种种疾病的根源。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有很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这些成分既可以对人体多种器官有补充营养的作用,同时又有大量药效,能发挥解毒、杀菌、抗病毒和免疫等功效,因此所谓“茶能为万病之药”的观点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另外,荣西倡导的“健康吃茶”也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饮茶方式。食叶法的吃茶利于健康,于是抹茶遂长期成为喝茶主流方式,而以冲泡为特征的散茶、叶茶“瀹茶法”迟迟没有发展起来,据说就与《吃茶养生记》的影响有关。

难能可贵的是,荣西还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中不仅把茶作为一种医治肉身病体的饮料,还是一种修身养志饮品的观念。把饮茶这种日常生活同生命哲学紧密相连。中国茶道发端于僧院之中,茶圣陆羽称之为“精行俭德之人”的饮料,是开启智慧,拔除心灵迷障的良药:“其饮茶醒酒,令人不眠。饮真茶,令少睡眠。眠令人昧劣也,亦眠病也。”茶既能养生,又有利于清修,是祛愚除昧的良方。在这里,茶经由日常饮料到治病良药再到修行利剂,这样一条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提升之路,“开门七件事”之一由此和修身养性建立关联。这种茶禅并举的做法,虽然与后来在千利休手中才告完成的日本茶道还有很大距离,但荣西法师的肇始之功不可磨灭,他被后世尊为“日本茶祖”,盖源于此。

与禅宗一样,荣西在日本倡导的饮茶文化,最终也是借助当权者的权威,自上而下推动而成。据镰仓幕府史料《吾妻镜》记载,当时镰仓幕府将军源实朝因饮酒无度,经常宿酲不醒,又兼患有热病,百医无效,颇为烦恼。建保二年(1214)2月4日,源实朝宿醉不醒,请荣西前来诵经加持。荣西命寺中送来一盏茶献给将军喝下,顿感神清气爽,荣西又将《吃茶养生记》进呈源实朝,讲授吃茶养生概要,并指导将军以茶养病以尽天年。由于得到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最高层的认同,从镰仓时代初期开始,饮茶习俗在经过长久沉寂之后又在日本流行开来了。

荣西的《吃茶养生记》最初只是以手抄卷本的方式在京都的禅寺之间流传。江户时代活字印刷技术被应用在出版业上,很多古代经典得以普及。元禄七年(1694)《吃茶养生记》首次以木刻版的形式在京都出版,从写本进入印刷时代后,《吃茶养生记》引起了茶道界和医药界的重视,群起而研究,这部被奉为“日本茶经”的经典才广为人知。

荣西禅师于建保三年(1215)7月5日在建仁寺入寂,享年75岁。每年4月20日,荣西诞生日那天,全国临济宗寺院的四大寺庙建仁寺、建长寺、圆觉寺、东福寺的高僧大德和茶道界人士都会云聚建仁寺,举办纪念荣西传茶功德的“四头茶会”,是典型的禅院茶礼。此外,每年还有一次面向全国公众开放的“坐禅茶会”,体验荣西时代的茶与禅。据说每次网上一开放报名,名额立马秒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