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期——从魏晋南北朝持续到《茶经》诞生以前

成立期——从魏晋南北朝持续到《茶经》诞生以前

从东汉末期到中唐以前,这500年的漫长时光是中国茶文化的确立期。隋唐统一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与大融合”的时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北方长期被南下的塞外胡族政权所占据;由于逃避战祸的北方士民大规模南迁,南方的社会生产文化得以迅速发展。这一时期,饮茶文化在南北所呈现的状况迥然异趣。原来处于中华文明中心的北方中原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饮茶文化迟迟没有获得发展。首先,在当时,以华北为中心的广大黄河中下游流域无论气候水土都不利于茶树的种植繁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对茶事涉笔少之又少,甚至作为“不产中国(中原)”的物种列于最后一章可为佐证;其次,长期的南北分裂对峙也严重阻碍了饮茶文化向北传播,特别是民族饮食习俗的差异也限制了饮茶在北方的流行。南北朝时期,统治北方中原的是以鲜卑族为首的塞外胡族政权,他们在生活习俗上顽强地保留着游牧民族“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的习性,对代表鱼米之乡“饭蔬食,饮茗汁”的习俗不但陌生,而且蔑视。太和十八年(494)从南齐投奔北魏的王肃将茶汁自嘲为酪奴即是例证。直到中唐以后,饮茶才渗入到塞外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从此他们一日不离的奶茶,就是酪浆与茗汁的折中。

与北方茶事发展的缓慢相比,南方的饮茶文化发展却是一枝独秀。两晋之交杜育所撰的《荈赋》是记录这一时期茶文化发展所达高度的标志性文献。这篇赋体文,从茶树生长环境、采摘时间、用水选择、饮茶道具、茶汤茶色的鉴赏以及利于身心的功效等方面都一一涉笔,虽是抒情文学作品,如单从其中所展示的内容和结构上看,则不难看出唐代陆羽《茶经》的基本内容在《荈赋》里已大致具备了,而从《茶经》中对这篇文学作品的引用频繁(达五次之多)不难看出它对陆羽的深刻影响。可以说《茶经》所反映出来的中国茶文化体系,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初步成形,它为唐代茶业的飞跃做了一个长期的铺垫。

这一段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