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消退,和风兴起

唐风消退,和风兴起

有唐一代,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世界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最东端的日本来说,这也是一个学习和输入大陆文明的关键时期。同时,经过汉唐以来对中国文化的全面学习和吸收,日本在咀嚼消化大陆文明的过程中,借助中国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内涵,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特色的本土文化。这是一个漫长演化的进程,而绝非像某些日本学者所说的,日本为了酿造自己的国风文化而先见之明地关上国门,有意将大唐的影响阻隔在外。

实际上,即便在日本废止遣唐使之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支撑国风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依然离不开海上丝绸之路所构建的东亚海域文化交流圈。内藤湖南就曾借助卤水和豆浆的关系,来形象地说明中国文化对日本本土文化的“点化”和“结晶”之功。他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混沌的豆浆,中国文化就像卤水一样,将豆花从豆渣和水中结晶出来变成豆腐。离开中国文化的影响,所谓日本本土文化,就是一大缸天地交合混沌初开的原浆状态。从日本文化发展史来看,这一时期,日本文化创造力根基尚浅,还不具备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通过一系列扬弃和改造作业,从而走出一条有日本文化特色路径的能力——应该说,这才是中国茶文化在东传之初没能在日本扎根的最根本原因。

潮流时尚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平安时代中后期,京都御所紫宸殿前的园林,右边的橘树依然如故,而左边的梅树已经被代表大和审美趣味的樱花取代。体现在文学旨趣中,无论是汉诗还是和歌,咏唱樱花的数量大大超越梅花。这种变迁,表面看来是某种趣味嗜好的变迁,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某种发生在精神领域的深刻变化,预示着自奈良时代以来中国文化影响一边倒的“唐风时代”已经过渡到本土文化意识兴起的“国风时代”。在这一时代大潮下,原本在日本就缺乏根基的饮茶风习,随着“唐风文化”的减弱而渐趋式微。

饮茶文化也是如此。平安时代晚期,京都的皇家御茶园也在后来的内乱中渐次荒废,饮茶只在京都少数寺庙的法事中才出现。到13世纪初,渡宋僧荣西法师从南宋传来茶种,再兴饮茶之风,茶在日本出现了近300年的沉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