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店”一词,平白如话,追根溯源拓展开来,却自成一部风俗文化编年史。

“吃茶”是汉语词汇,源于唐朝五代时期禅门寺院饮茶修行的丛林家风,典出《五元灯会》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12世纪末期,归国的渡宋僧荣西和尚撰写《吃茶养生记》,倡导吃茶健康养生的理念。这本书用纯正的汉文写成,献给第三代镰仓幕府将军源实朝,在他的支持下,饮茶之风得以推广开来。室町时代,随着茶树栽培在各地传播,茶叶产量逐年增高,饮茶也开始走出寺院向民间渗透,甚至出现了最早的经营性质的吃茶店。

距离今天京都火车站西南方向步行不到十分钟的地方,有一座大寺庙东寺,是世界文化遗产,观其建筑史,与平安京营造几乎同时,其中的五重塔是国宝级纯木构造建筑。寺内所藏一份珍贵的《廿一口方评定引付》是研究室町时代京都社会风俗的宝贵文献。其中就有经营性茶点的记录,“应永十年(1403),在东寺南大门前,有人开起吃茶店,一服一文钱”,这或许是信而有征的日本茶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吃茶店;又,“永享五年(1433),东寺的院墙外,沿街吃茶店已经非常兴隆”,从中可知,早期的吃茶店是由寺庙向外扩散的。今天到京都旅游,在古寺神社的周边随处都能邂逅创业几百年甚至近千年的吃茶店或茶叶店、茶菓子老铺,可以说与扎根京都深厚的饮茶历史与文化有关。

战国时代后期,日本列岛烽烟四起,诸侯大名之间互相攻伐杀戮征战未休,饮茶之道却于战火和刀光剑影中迎来鼎盛。进入江户时代茶汤大兴,继千利休的草庵茶(侘茶)之后,出现了武家茶和町人茶。茶道有一整套繁复的规矩和礼仪做法,这种阳春白雪的吃茶费钱、费力、费时间,不具备大众化,而且门槛很高,一踏入草庵露地,茶还没喝到肚子里,就被处处要求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已经近乎宗教境界的修行,看起来虽美,却不是一般人愿意承受的。不具备日常性、大众性的事物当然无法普及。

17世纪中期明清易代,福建黄檗山万福寺禅师隐元赴日,传去了在明朝普及的煎茶法(沏茶法,一名瀹茶法)。煎茶法是将散茶放入茶壶或茶瓯,注入热水,茶叶与茶汁分开,可以反复冲泡,多人饮品,相对于程序繁复的古典抹茶是一种现代饮茶法。从此,这种比抹茶法更简便易行的吃茶方式,在以万福寺为中心的京都寺庙之间流传。后来万福寺和尚月海在祇园东山开了一家名为“通仙亭”茶馆,采用最新潮的明清“煎茶法”,这是日本茶文化史上第一次出现对公众开放的煎茶法吃茶店,与室町时代京都东寺南门出现的抹茶吃茶店隔了整整三百年。以此为滥觞,煎茶道在江户时代中期崛起,吃茶店在江户、京都、大坂等地的城下町闹市、寺社以及各地通往江户的五大参勤街道上流行,甚至还传到了已经沦为江户幕府附庸的琉球国。

茶是东亚的传统饮料。近代以前,绿茶是吃茶店的基本饮料,也是除了饮酒以外的最主要社交饮料。大航海时代后,咖啡随着西方传教士和商人进入日本。日本历史最早记录咖啡的文献,是1804年问世的随笔集《琼浦又缀》。作者大田南亩是个下级武士,生于1749年,善于狂歌,兼通汉诗,一生作汉诗4000多首。琼浦是长崎的雅称,江户幕府奉行锁国政策,只允许长崎对清朝和西欧的荷兰开展海上贸易。《琼浦又缀》用汉文随笔体记录了他在长崎奉行所任职期间的一些见闻。他曾在阿兰陀(荷兰)商馆喝到过一种怪味的“南蛮”(西欧)饮料:将豆炒得焦黑粉末状,与蔗糖搅拌啜饮,“焦臭不堪其味”,不禁吐槽连连。大概这种南蛮人爱喝的咖啡,无论颜色、味道与日本人崇尚清淡细腻的味觉格格不入,所以即便在长崎也没有流行。

伴随着日本开国步入近代化的进程,咖啡才开始进入日本人的生活。1853年夏天,佩里率领四艘涂了黑漆的铁甲蒸汽动力军舰,兵临江户湾的浦贺,撞开了日本闭锁两个半世纪的国门,全国上下鸡飞狗跳。“黑船事件”成了日本开国的前奏。随着横滨、函馆成为开放港口,西方物质文化潮流般涌进来,咖啡作为一种摩登风尚,渐渐被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日本人所接受,在欧美商馆林立的横滨、神户港口流行。1858年,咖啡豆作为一种征税商品出现在《日美修好通商条约》中,可见咖啡需求已经成为一种消费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