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使眼中的琉球茶事

册封使眼中的琉球茶事

比起日本,冲绳饮茶文化起步很晚。早期冲绳茶事究竟始于何时,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限于资料缺乏无法考证。明清两代合计向琉球派出的册封使团达24次之多,册封使留下的公务日记和备忘录,借助这些文本,对大航海时代以后冲绳的茶文化风貌会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最早记录冲绳饮茶历史的文献是陈侃《使琉球录》一书。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受命任琉球册封使前往琉球册封尚真王。在抵达琉球后,受到上至王府下至士族和宗教界的热情欢迎和接待。某日应邀访问首里城圆觉寺、天界寺,寺僧招待以别具一格的茶席:

设石鼎于几上,煎水将沸,用茶末一匙于钟,以汤沃之,以竹刷瀹之,少顷奉饮,其味甚清。

陈侃的这段文字言简意赅,却是有关琉球茶事的难得史料,从中可以了解16世纪初期琉球国饮茶习俗的大致形态。当时琉球人的茶席颇为考究,有专用煮水的石釜,茶罐里装着研成粉末状的绿茶,喝茶时用茶勺舀取茶粉放入茶盅,注入热汤,用竹制的茶筅击拂后再奉献给客人品尝。这则记录很有意思,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首先在当时的琉球国流行的是在明朝已经消失了的宋人末茶法。末茶法源于宋代点茶法,到元代逐渐式微,在明初洪武年间更因朱元璋废止团饼茶而后趋于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便捷的“瀹茶法”,也就是沸水和茶叶反复冲泡的煎茶法,不过末茶法却因日本茶道的严守道统而存续下来。不难看出,陈侃领略的琉球喝茶法显然是来自日本的影响。

由于地缘上的原因,琉球自古和日本九州南部和本州西部也有着颇为频繁的商贸往来。十五六世纪,茶道在日本迎来繁荣发展,尤其是寺庙都普遍把抹茶当作修行辅助和接待礼仪。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王都首里城周边的一些大寺庙,尤其是与王府渊源很深的禅寺,如琉球王家菩提寺、圆觉寺都聘请日本京都寺庙出身的僧侣任住持,并成为惯例。这些日本禅僧身份的茶人,不但将大和的茶道传入琉球,也不同程度介入琉球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并产生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是16世纪后期尚宁王时代,在王府担任顾问的喜安入道就是来自日本和泉国堺港的茶人,在冲绳茶界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即喜安入道是战国后期大坂堺港茶人千利休的门徒之一,只是在利休的门下弟子花名册中不见这方面的记录。喜安在冲绳茶文化史上是一个著名人物,他留下的《喜安日记》是研究古琉球茶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就有很多有关在王府中传授茶道或举办茶会的记录。

1609年,江户幕府岛津萨摩藩在征服琉球后,将其置于压榨盘剥的境地。随着王府权力中枢的亲日派全面上台,日本文化进一步对琉球施加影响,日本茶道在国中大为流行。茶道作为一种技艺,甚至成了琉球王国录用官员的一项指标。在17世纪中期琉球三司官羽地朝秀(汉名向象贤,1617—1676)颁布的法令《羽地仕置》中,列举了12种士族必备才艺,其中有属于行政职能的“学文”“算勘”“笔法”“笔道”;属于专业技术的“医道”“庖丁”“容职方”“马乘方”;还有属于艺能方面的“谣曲”“唐乐”“茶道”“立花”,要求每个官员至少必须精通其中一项技能。一艺不通者,无论出身门第如何,概不任用。

琉球国对茶事的重视,在明清册封使笔下也有生动的记录。李鼎元在《使琉球记》中写道:“余每出游,茶吏携茶瓯随。”说的是琉球王府外事部门中设有“茶吏”一职,是专门负责执掌茶事服务的官员,在外交活动中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册封使还记录了很多别具一格的饮茶习俗,为冲绳茶文化留下珍贵的资料。清嘉庆五年(1800),前往琉球册封的大清副使李鼎元到琉球士族梁焕家里就领略过一种古法末茶:

遇所敬客,乃烹茶。以细米粉少许杂茶末,入沸水半瓯,搅以小竹帚以沫满瓯面为度。

李鼎元记录的是当时琉球国上层社会中流行的待客茶道。其特征是将米汤加入茶汤里,用茶筅打出大量泡沫,加上各种佐料品饮,把茶汤、泡沫连同佐料一起吃进,是一种典型的古法末茶。这种饮茶方式在过去极为普遍,也曾长期存在,冲绳民俗学家伊波普猷称之为“琉球茶道”。据说在“二战”前霸市区一带,每到夏天经常可以看到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布谷布谷”茶摊,是当地一种消暑食品,后来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动慢慢消失了。20世纪90年代,在复兴琉球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潮中,经过民俗学家和民间艺人的努力才得以复原。复原这道失传的古法饮茶的一大依据就是李鼎元《使琉球记》中的相关描述。有趣的是,大学者钱锺书先生撰写《宋诗选注》时,在描写如何向现代读者介绍宋人“分茶”时,借助的资料就是徐葆光、李鼎元的记录。所谓“布谷布谷茶”,就是李鼎元领略过的“搅以小竹帚以沫满瓯面为度”的古法末茶,“布谷布谷”在琉球方言中是“噗噗噗”冒泡的拟声词。客人在榻榻米落座之后,店员井然有序地将茶道具摆上桌子。一个大号桑木做成的钵子,直径约有25厘米,像个小脸盆;一支大号茶筅,竹管做成,长度有二十几厘米,像一把小型的竹帚。接下来将预先沏泡好的茶倒入钵里,再加入炒米煮的汤汁混合,用茶筅调均,用竹勺子舀出,放入每个人的茶碗里,大概一半。接着用竹帚将钵子里剩下的一半茶汤打出泡沫,击拂时食指和中指嵌入竹管之中,用拇指和无名指抵住竹管外侧,左右往返,随着快速搅动,钵里开始冒出泡沫,仔细谛听,还能听到泡沫冒出后破裂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好像沸水冒出的细密水泡声,这大概就是“布谷布谷茶”的由来吧。泡沫越堆越多,像云朵一样往上堆聚。女店员再用茶筅把泡沫均匀分到每个碗中,让茶碗上形成一个高高隆起的泡沫团,最后在泡沫四周撒上花生米碎粒,喝的时候不借助筷子或汤匙,直接端起茶碗啜饮,这种喝法非常别致,有点绿茶味道,又像是享受泡沫的乐趣,一小口一小口啜饮,不知不觉喝了许多茶泡沫,就像喝了啤酒似的打嗝,大家便边打嗝边相视而笑。

“琉球茶道”起源于冲绳本岛,接地气,自由随意,与日本茶道相比,没有那么多规矩和礼仪程序,自由随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吃茶,打嗝,谈笑,轻松自然,真称得上是“快乐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