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之风缘何淡出历史
平安时代日本的饮茶之风在嵯峨天皇执政的后期达到极盛,与茶事有关的记录出现于各种公私记录文本里。不过盛极而衰,平安朝中期之后,有关茶事的文字资料变得很少,所以黄遵宪说:日本茶事,“嵯峨帝之后,遂告中绝”。843年,对中国文化近乎顶礼膜拜的嵯峨天皇辞世。他的离世,标志着曾经影响日本一个半世纪的唐风时代进入尾声。从后世的研究来看,饮茶之风在嵯峨天皇之后并没有马上终结,但是趋于荒废沉寂却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一种外来文化,从传入到根植本土并成为一种国民普遍流行的习俗之间,会有一段潜伏期。在此期间,外来文化或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外流播,或者处于休眠状态,等待某种外来机缘将其再次唤醒。外来文化要在本土扎根,需要一定的受众基础,具体而言,就是要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关联,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会渐渐消亡,饮食文化习俗也是这样。唐朝末茶之风在平安初期的日本仅仅流行了不到一个世纪后就渐渐淡出历史记忆,也暗合了人类文化传播的一般逻辑。
茶在传入日本之初,由于稀缺性,仅限于在皇族、贵族、寺庙等上流社会流行。在平安时代日本虽然开始种茶,但无论是大内的茶树,还是畿内的茶园,都是皇家所有且归典药寮管理,并没有进入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即便在有条件享用茶文化的上流社会,主要也是将其视作一种外国时尚来赏玩,就像明治维新初期在脱亚入欧风潮中吃牛肉、穿西服、买西洋家具以标榜文明开化一样本质上没有区别。喜欢新奇,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尤其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外国流行时尚,也是日本民族性格的一个特点,了解日本文化时有必要注意这一点。
其次,茶文化传入日本后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日本废除了沿袭两百多年的遣唐使制度,大唐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随之渐弱。日本废止遣唐使原因有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与当时日本国家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况有很大关系。中日之间隔着浩瀚的太平洋,派送遣唐使是一项耗费巨资的外事活动。在嵯峨天皇执政的后期,国库日渐紧张,乃至需要严格限制皇族的数量来削减皇室开支。朝廷无法再像奈良时代一样来积极开展和唐朝的交流往来。838年,在向唐朝派遣最后一批遣唐使之后就出现了后继乏力的局面。同时,唐朝自9世纪中后期起内乱频发,呈现出衰败之象,这些情报通过遣唐使的耳闻目睹和活跃于东北亚的新罗、渤海的商人传回日本,使得国内对大唐的憧憬大为减弱。宇多天皇朝的宽平六年(894),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筹备之后,日本再度向大唐遣使。不过,担任使团正使的菅原道真,以海道凶险、唐国动乱为由奏请缓行,此后未再恢复,延续了两百多年的遣唐使政策退出历史。
最后,曲高和寡的高端门槛或许也是影响茶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并扎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因。以饮茶为中心的茶事活动,包括种植、采摘、制作、储存和饮用,乃至赏玩饮茶闲情逸致的珍贵道具和器具,需要一系列综合性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的支撑,饮茶与掌握汉文、汉诗和书法一样,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还要经过特殊的培养和训练,只能限于居于社会最顶端的皇族、权贵间进行,连地方豪强、守护都无缘问津,何况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