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富士山的茶园——牧之原茶山走笔
京都宇治茶、静冈茶与埼玉狭山茶并称为日本三大名茶。三大名茶都分布在本州岛上,如果以地理分布来看,刚好代表西日本、中部日本与关东地区。位于中间的静冈县,也是日本最大茶叶产区。有一年黄金周结束前的五月初夏,我陪一个东京朋友驾车去看望他在静冈大学读书的女儿,归途顺路去了富士山脚下的牧之原茶园一游。
静冈县的辖区范围包括历史上令制国中的骏河国、远江国全境和伊豆国的大部分地区(伊豆群岛地区不在其内)。战国时期,静冈的前身骏府是德川氏一族的祖居之地,江户时代是幕府的直辖领地,在全国两百多个藩国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现在静冈县也可以大致以富士川、大井川为界分为三个地区。不同的地形环境和历史背景使得静冈县三大地区在文化、经济上有较大不同,县内一体性较低。另外,多样的地理、文化特征和地处东西日本分界线的位置使得静冈县有“日本的缩图”之称,温暖多日照的气候和靠近首都圈这一大消费市场的地理位置使得静冈县农业在日本声名远扬,茶叶、柑橘、葡萄等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日本名列前茅。静冈县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栽培茶树,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产茶地,静冈县的牧野原市、挂川市、菊川、袋井一带是主要的茶叶产地,而牧之原山地有日本最大的茶园。
牧之原位于静冈县中西部,也在富士山脚下,标高在100—200米左右,沿着富士山低缓的山势自北向南延伸,全年气候温暖潮湿,冬日无挂霜,土质为弱酸性土壤,排水性好,这样的地质不利于农作物,却非常适于茶树生长。在我看来,以富士山为依托和背景的静冈县牧之原茶园可以说是在日本我见过的最美的茶山。富士山是一座火山爆发的岩浆堆积而成的圆锥体山峰,在静冈县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上窄下宽的几何圆锥体。搭乘东海道新干线往返关西和东京,经过静冈东海道,沿途从车窗都能眺望富士山的雄姿,富士山与新干线,也成了现代日本的新名片。这张明信片的一角,还应该加上一片绿油油的茶山茶园,就构成了古老文化在现代日本生生不息的元素。以往乘坐新干线从富士山脚下疾驰而过,经常能看到当地的丘陵缓坡以及平地上种植的大片茶树,曾心生向往。这次搭乘朋友私家车顺路走访,正好可以从容漫游,将富士山的茶园看个真切。
车在静冈县域的高速公路上行驶,道路两边扑面而来的都是茶山茶园,好像奔腾而来的滚滚绿浪。从富士山五合目极目远眺,到处是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弥望之处都是碧绿无垠的茶园,修剪得整整齐齐,层层梯田,像翻滚的绿色波浪。在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短歌“山是富士,茶数静冈”,将静冈茶与富士山相提并论。在静冈县的坡地上,延绵着一畦畦碧绿的茶树,远处是顶上冠雪的富士山,向下俯视,可以眺望水波不兴的骏河湾,远近山水、茶园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风景画。静冈县是日本最大的绿茶产区,生产量居日本第一,其中绿茶约占全国四成,而茶叶流通量约占全国六成,更占了外贸商品茶的绝大比重。静冈所产绿茶称为“静冈茶”,已经成为一大日本绿茶品牌,静冈茶之下还有一些地域品牌,包括挂川茶、菊川茶、牧之原茶、袋井茶等。
走访茶山,总要追根溯源,说来静冈县的茶与中国江南余杭的径山寺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宋淳祐二年(1241),圆尔辨圆和尚从明州学成回到日本弘扬临济宗杨岐派禅宗。他从浙江径山寺带回了茶种,种植在故乡远江骏河国的安倍郡足久保村,这是静冈种茶历史的源头。圆尔辨圆和尚即后来的“圣一国师”,是继荣西之后将临济禅宗在日本重新发扬光大的一代高僧,他在日本佛教史上和茶文化史上都是流芳百世的不朽人物。如果要进一步追根溯源,静冈茶的源头就在径山寺,有些国内茶友喝了静冈茶都说茶汤里隐约有余杭龙井茶的气息,恐怕不是幻觉。
静冈茶园最初规模很小,只限于寺庙栽培或周边属地的藩主、大名府上的园艺栽种,数量不成气候,也就半亩或数畦,年产量十来斤,几乎全供自家饮用。在制茶上沿用径山寺的古法蒸青、炒青,气味芳香,余韵悠长,受到日本茶人珍重,被称为“本山茶”。后来逐渐扩散到民间,到15世纪中期,在全国60座著名茶园中,静冈茶园是排名靠前的名茶产地。江户时代,以江户为中心的关东地区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茶道流行,茶园栽种面积随之扩大。元禄时代(1688—1703)的俳人松尾芭蕉经过东海道向西旅行,沿途在骏河国的茶山巡行采风,和茶农聊天、饮茶,并将这些经历和体验写进他的俳句中,其中歌咏骏府茶叶的俳句,成了见证静冈产茶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静冈茶业得以发展壮大,与日本近代开国的历史密切相关。1853年6月,美国东印度海军司令官马修·佩里率领舰队闯入浦贺,撞开了日本国门。次年签订《日美修好条约》。1859年,根据《日美通商友好条约》的相关规定,距离东京不到100千米的神奈川横滨村因为靠近日本著名茶叶产地的缘故,成为最早对外开放港口。开国之初,日本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贸易物资,历史悠久的茶叶成了最受欢迎的大宗商品。第一批出口到美国的绿茶,就是采自静冈茶园。从此,茶叶成为日本重要的出口产品,销往欧美各国,富士山脚下不断有新的茶园开辟出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牧之原山地的茶园,不仅规模大,而且产量和质量都很高,在江户时代原本默默无闻的远江国相良藩,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后来居上,在明治、大正年间就成了足以笑傲被视为茶叶正宗的关西宇治茶的名茶产地。牧之原茶园虽然起步晚,但发展神速,而且本身自带故事与传奇,其开拓史也成为日本近代史的一段插曲。
庆应三年(1867),江户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急流勇退,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新旧时代的更替。他在将大政奉还明治天皇后,回到德川一族的祖居地骏府隐居。恪守武士忠义之道的近侍300名追随前往。300名武士在新时代中失去了俸禄,为了谋生,他们选择从事当时获利较稳定的种茶。虎落平阳,昔日骄横霸道的武士夹着尾巴做人,不敢与民争利,就在当地谁也看不上眼的牧之原山地试种茶苗,一举获得成功,从此大面积播种,渐渐延绵整个牧之原山间。据说,这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静冈牧之原茶”的由来。
和很多国内产茶区一样,静冈茶成了当地一大产业,也是政府的一项大事业。静冈县对茶的开发可谓淋漓尽致:不仅由静冈县政府文化观光部牵头推出了各种“茶都之旅”观光线路,静冈市还组织绘制了“茶巡游地图”,将当地主要茶庄、茶叶厂和茶吧标注出来,并安排部分公交线路通过附近地区,为乘客提供免费品茶、试吃茶点,体验茶叶做香料、茶皿做香具的熏香等茶周边产品,品尝每一道菜都与茶有关的茶料理……静冈县当地农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当年的新茶采摘。到了每年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身穿白色标准制服的采茶人在平地上的茶林间劳作,与远处白雪皑皑的富士山一起勾勒出一幅人间美景。静冈出产的煎茶味道比较清淡,但自有风味,啜饮之时,唇齿间总有一缕清爽别致的香味,我总是无端将这一特质归根于富士雪水浇灌的结果。
静冈有许多茶馆、茶店,各具特色。有一家名为“茶町”的茶叶店,是出售茶叶兼茶文化的艺术展示空间,可以看出店主为凸显关东茶文化的匠心。虽然当日要赶回东京,行色匆匆,但还在位于志太郡的“瓢月亭”茶室里喝到几泡好茶,总算没有白来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