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道一起发达的和菓子

与茶道一起发达的和菓子

纵观和菓子进化史,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也就是日本的茶食是在茶道中培育,并且一同发展繁荣起来的制果技术与文化。可以说,和菓子与茶道的关系就像一辆向前奔跑的车的左右两边的轮子,无论跑多远,在大地上留下的车辙都是平行的。

和菓子起源于京都。京都、奈良是日本的古都,也是大和民族文化的源头,因而被誉为日本人的精神故乡。另外,奈良、京都也是古代日本吸收学习东亚大陆文明的据点。整个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初期,日本积极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也从唐朝引入物质文化包括饮食风尚,饮茶和茶点是其中之一。

和菓子与茶道的不解渊源,一方面,点心是茶席茶会上不可或缺的配角。日本的茶道会席,礼仪规矩繁复,时间很长,再加上使用的是连叶芽带枝梗一起喝进肚的抹茶,浓度很高,肚子容易饥饿,所以茶会过程中必须辅之以点心或转为为茶席而设的怀石料理。随着茶道的发展,茶食也成了茶道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制作茶食也成了考验茶人技艺的指标。比如战国时期的茶人千利休也精于制作茶食,和菓子中的酱油味煎饼,据说就是出自他的发明。这种礼仪至今仍是日本茶道师匠的基本技能。我在日本参加过的茶会上,不但品尝到师匠亲手制作的茶菓子,还见过他们制作茶点的情景,真是趣味盎然。另一方面,茶道与唐点心在传到日本后都受到禅宗的深刻影响,走上了与它们的原乡迥然异趣的发展路径。在茶道上,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缜密细致的熔宗教、审美为一炉的生活艺术;而在点心一途上,则由华丽转为简素,由浓厚转为淡雅,成为一种日本风味特点和审美特色的制菓艺术。这种茶食工艺,可以用日本茶食千年老字号“虎屋”所追求的“五感艺术”的理念来概括。所谓五感,第一,要味美,红豆和砂糖的清香要醇正,要能凸显每种不同食材的真味,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嗅觉之美,鼻子能品出小豆与糯米、面粉等食材融合后散发出来的幽微香气;第三,用刀或木片切菓子时,或牙齿舌头触碰到点心时那种微妙的触觉;第四,用眼睛欣赏和菓子美妙形色的视觉之美;第五,在品尝菓子时,不但能听到点心在舌齿间Q弹筋道的妙响,随季节而变化的外形和包装,要能让享用的人倾听得到文学历史的回响,令人如闻流水松竹清音的空灵与禅意。由五感艺术凝练而成的茶食,简直就是一件件完美的艺术品。所以,禅传到日本,无论对塑造日本人精神底色,还是物质文化生活都打上深深的烙印,这种影响几乎遍及日本人生活中的每个方面。

茶道会席中有关茶菓子的记载,在各种茶人的日记和手记里屡见不鲜,因为有诸多庞大的文字资料记录,所以后人对和菓子的发展有了清晰的了解。日本茶道自古延续一个制度,就是每次举办茶会,都要由书记记录茶会始末,包括茶人、参会者、茶庵、点茶名器、茶歇料理和点心都要巨细无遗记录下来。所以,有关茶食与茶道的资料非常丰富。比如,在安土桃山时代(1568—1603)奈良大豪商松屋三代留下来的茶会记录《松屋会记》中,记录了在天正十一年(1583)某月某日举行的茶会上出现的茶食,除了葛饼、薄皮馒头、干饼、烤麸等加工食品之外,还使用了松茸、柿子、核桃、石榴、葫芦干等果品做成的点心,其丰饶程度可见一斑。又如,江户时代宗和流茶道创始人金森宗和记录宽永十一年(1634)某次茶会上,供应的茶点就有23种之多,其丰裕程度远超今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