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衍派
煎茶道发展到了江户幕府时代后期,开始呈现一些具有日本特色的变化。首先煎茶渐渐脱离了中国明清文人趣味的主旨,重视茶道具和追求茶汤本身的色、香、味,以及礼仪做法的日本煎茶道初现雏形。随着煎茶道逐渐步入技艺化,同时逐渐扩大了大众基础,江户时代的化政时期(1804—1829)以后,在煎茶道文化浓厚的京都、大坂出现了各种煎茶的宗匠流派,他们对煎茶这一源自中国的新型饮茶艺术进行整理规范、制定细则,以便教有所依,传有所据,他们“三千家”的做法是制定了煎茶道的家元制度,即一个流派有一位家元,家元即是该流派的始祖,也是艺道专利的保有者和技术传承人。至此,煎茶开始被赋予日本文化的特色。
田中鹤翁是日本最早出现的煎茶道家元,他所创立的“花月菴流”是诞生于幕末时期的煎茶道流派,原名为“清风流”。田中鹤翁,原名龟之助,天明二年(1782)出生于大坂一个世代经营酒庄的豪商之家,16岁便继承家业。田中家笃信禅宗,是京都宇治万福寺的一大施主,田中鹤翁少年时代便和寺中住持闻中法师参禅,受其熏陶迷上煎茶。他一边经营家业,一边投入到煎茶的活动中。后来在自己大宅院里建造豪华茶室“花月菴”,庭中设立陆羽、卢仝和卖茶翁的石像,朝夕祭祀。后来这里成为关西地区的公卿、武士和豪商学习煎茶法的高级会所。天保九年(1838),京都朝廷贵族一条家当主一条忠香为其挥毫题写“煎茶家元”,这一年被当作“花月菴流”的发祥之年,田中鹤翁成为初代家元。此后从“花月菴流”门下出师后独立的弟子们,分别开创了“黄檗花月流”“习轩流”“松风清社”“煎茶道学会”“风韵社流”等众多煎茶道流派。
在日本煎茶文化史上,与“花月菴”齐名的还有小川可进创办的“小川流”,两者成为江户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煎茶道流派。
小川可进(1786—1855),出身于京都医生世家,原名弘宜,自号“后乐”。早年追随京都朝廷御医荻野台州学医,年轻时开始醉心于煎茶之道,50岁时转行以研究传授煎茶道为业,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职业煎茶宗师。小川可进著有《吃茶辩》一书,是论述煎茶道的集大成之作。他主张喝茶在于寻求茶汤的固有真味,提出“茶非为止渴,乃在于吃”;为了将茶的固有美味发挥出来就必须讲究科学合理的做法规范;此外,如何选用富有美观的煎茶道具,如何让煎茶与节序的流转相调和,如何在煎茶中贯彻礼仪以体现煎茶道的美学等等,都是小川可进对煎茶道艺术的思考,这些也构成了“小川流”煎茶道的特征。小川的创意和努力在他生前就获得很高评价,时人称赞道:“煎茶之有法,实以小川可进翁为蒿矢。”另外,出身宫廷御医的背景,使得小川可进拥有不同寻常的人脉资源,使得煎茶道在上流社会流行并被民间所仿效。幕末时期京都朝廷的公卿近卫忠煕、一条忠香、岩仓具视等都是他茶席的座上宾或弟子,和著名汉诗人、史学家赖山阳之间终生不渝的情谊也成了茶道史上的佳话。
煎茶道在江户时代中期开始广为普及,并在明治、大正时期迎来空前繁荣。1926年,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各大煎茶道流派集结京都万福寺,以“小川流”和“花月菴流”等煎茶道家元为核心,结成彰显卖茶翁功德的“高游会”,并在京都万福寺兴建“卖茶堂”和煎茶推广中心“有声轩”,开了现代复兴煎茶道的先河。此后,除了“二战”时期活动一度中止以外,每年都举办全国性的煎茶道年会。在战争中濒于毁灭的煎茶道在战后又迎来复兴,1954年,以纪念隐元东渡日本传播黄檗宗300年纪念大会为契机,全国煎茶道三十多家流派的家元开始酝酿成立统一的煎茶道组织机构。1956年1月,“全日本煎茶道联盟”(简称“全日煎”)在京都万福寺成立,共有39家实力雄厚的煎茶道流派加入,翌年开始发行联盟机关刊物《煎茶道》。基于日本煎茶道与隐元禅师、月海和尚的不解渊源,联盟总部事务局常设万福寺内,会长由万福寺方丈兼任也自此成为惯例,因循至今。
到2018年,煎茶道联盟的成员达到四十多个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