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家子弟到茶人
千利休,大永二年(1522)出生于和泉国堺港今市町一个富商之家。原姓田中,名与四郎,师事绍鸥后改名千宗易,“利休”一名是晚年进宫为正亲町天皇点茶时获赐的居士名号。“千”字的来历,前面说过,系从他的祖父“千阿弥”一名的头文字取得,后来他的子孙也都以“千”为姓氏,四百年来生生不息道统不绝,至今活跃在日本茶道的“三千家”(“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都奉他为始祖。
今日市肆,见与四郎公子。
上面的文字翻译成汉语,不过平平淡淡的十个字,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千利休的史料,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文字见于堺港南部的念佛寺里的起居备忘录《念佛差帐》,记的是天文四年(1535)某月某日寺僧到市区购买食材时,遇到了与四郎公子。之所以将这件琐事记录下来,是因为与四郎父亲田中与兵卫是念佛寺一大施主。文中的“与四郎公子”就是后来的千利休,是一个年仅13岁的少年。这十字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无非这些,却曾给我无尽的联想和感慨:一代茶道巨擘以如此简素的文字记述登场,无论如何总让人感到历史的亦幻亦真。
利休的出身和其师绍鸥颇为相似,或者说,师徒俩是当时活跃在堺港的文化商人群体的缩影,无论出身、经历、价值观和才华造诣等都如出一辙。据传,利休的祖父千阿弥在足利义政、义尚父子去世后无心再仕,移居到自由而富足的堺港,为了谋生开了一家鱼店,商号“鱼屋”。到父亲这代转而经营获利甚丰的“纳屋”(港口仓储租赁业)兼营鱼盐批发,在海边有几座大型纳库。自15世纪中后期开始,堺港取代兵库港(今神户)成为日明勘合贸易进出港而迅速繁荣起来。受益于繁忙的进出口业务,加上经营有方,田中家仅仅经过两代人的时间就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利休临死前对家产的分割处理中,就有一大部分是堺港的祖产。
不过年轻时的与四郎对经商不太热心,喜欢文艺,尤其喜好连歌,像绍鸥一样是个富二代文青,或者他的身上也汇集了堺港商家富而斯文的传统。比起绍鸥或珠光,有关利休的史料丰富得多,其中主要的原因,一是利休生活年代相对较近,很多原始资料得以保存,比如据茶道史权威桑田忠亲的鉴别考据,现存的千利休手书真迹就有300余件。二是他的门人中多善文之士。比如利休的弟子南坊宗启,是堺港南部禅寺南宗寺塔头集云庵住持,他将追随千利休学茶20年的见闻辑录成《南方录》,此外还有门人写的《山上宗二记》,这两本书都是后世了解利休的第一经典。据传,利休长身玉立,皮肤白皙,相貌相当俊雅潇洒。其故居收藏一副他生前用过的甲胄,专家利用现代测量技术估算他的身高在180厘米以上,可能是与织田信长不相伯仲的美男子。出身商家的背景,又极为精明干练,善于斡旋辞令,早年被推举为“长屋众”,负责从事在大名与市政之间的沟通协调,后来还出任堺港城市自治机构的“会合众”。利休身上几乎汇集了当时堺港出身的富商文化人的共同特点,有缜密的经济头脑,又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又有纯正的文化素养和优雅的生活品位,是当时社会中不折不扣的精英,因而成为战国时代各种政治势力所极力争取的力量。以千利休为代表的堺港茶人都先后为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智囊团队,为他们称霸天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当时堺港的茶事很盛,茶会是一大流行文化和高端娱乐,举办茶会是财富、地位、文化品位和社会人脉资源的象征,从京都朝廷的公卿贵族到地方的领主大名、武士、寺院僧侣到町人,各阶层都乐此不疲。从出身町人阶级的商人来说,利休青少年时期,堺港就活跃着很多一流的茶人,如鸟居引拙、武野绍鸥、誉田屋宗宅,这三人都是村田珠光的门人,其中鸟居引拙是将“珠光流”草庵茶传播到堺港的第一人,绍鸥则是珠光的再传弟子。除此之外,堺港城市文化的繁荣,茶风的盛行也吸引了不少畿内的著名茶人前来传播茶道,比如法号空海的京都茶人岛右京。岛右京是“东山流”茶道宗匠能阿弥的门人,与珠光师出同门,对茶汤造诣不凡,为人特立独行飘逸洒脱有隐者的古风,当时很多才俊都想成为他与珠光师出同门的弟子。根据江户时代出版的茶道名人传记《数寄者之物语》一书记载,千利休在17岁时就开始学茶,师事的对象北向道陈是岛右京门下弟子,修习东山流书院茶。道陈与绍鸥在茶道上不是同流,但在学禅上却是同宗。两人都曾师事过禅僧大林宗套。利休天分很高,两年后就将道陈所授的技艺掌握得八九不离十,有一天,道陈对利休说:“你学到这个地步了,我教不了你啦!”就带着他敲开了当时首屈一指的茶道名匠武野绍鸥的门。
成为绍鸥的弟子后,与四郎剃发为僧,从此事可见利休师事的虔诚以及对茶汤孜孜以求的专精。1544年2月,千宗易第一次单独为奈良豪商、著名茶人松屋久政点茶,得到很高评价,《山上宗二记》详细记录了这次茶会的情况,从实用的茶器、茶室布置到点茶手法都显示出利休在严格遵循道统中的创新。为了进一步获得造诣,他追随珠光、绍鸥以来茶人须参禅的传统,师从堺港南宗寺住持笑岭宗䜣修禅,据传在24岁时被授予“宗易”的法号,这个名号伴随他大半生,一直到晚年才被正亲町天皇授予的“利休”名号所取代。
弘治元年(1555),绍鸥辞世,33岁的千利休获得了象征禅茶法脉证物的“圆悟墨迹”,成了绍鸥侘茶名正言顺的后继者。为尊师祈祷冥福的忌辰茶会由千利休主持,从记录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茶道具有:高丽茶碗、云龙纹茶壶、金轮寺茶罐、信乐烧陶制水罐;壁龛悬挂的是宋末元初禅僧画家牧溪的绘画。绍鸥殁后,千宗易成了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齐名的堺港三大茶头。1565年,阳春三月,利休应奈良武将、多闻山城城主松永久秀邀请,参加由京阪畿内名流主办的茶会,一举成名,跻身当时的上流阶层。
以上是利休的前半生。
本来,利休可以像他的前辈武野绍鸥,以丰润的家财和艺术造诣在乱世中的桃花源如鱼得水,悠游自在,度过充实而幸福的一生。但历史不容假设,时代的惊涛骇浪最终波及了堺港这个富足宁静的港城,利休也被裹挟到时代的激流中,时而乘风浪而起昂立潮头,时而被摔入谷底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