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如何远离毒品?
案例回放一:
云南省艺术学校一名16岁的女生,以跳孔雀舞而在娱乐圈里小有名气。她第一次吸毒是因为胃疼,听人说吸了马上就不疼,第二次还想找点感觉,第三次就什么都不想了,吃饭、穿衣都成了额外的负担,更谈不上起早练功、晚上演出了。直到有一天她在排练厅犯了毒瘾,人们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海洛因扼杀了“孔雀”,毒品埋葬了她的艺术青春。
案例回放二:
北京市某中学生何某从小到大在班上一直是第一名。然而班上转来的新同学,成绩优秀,“威胁”了他第一名的地位,何某自尊心严重受挫。在期末考试时,他孤注一掷,采取作弊的方式,结果名誉扫地,检讨、处分接踵而来。由于无法承受和面对这一切,他逃遁在毒品的虚幻梦境中,又演绎了一幕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
来自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数字表明,最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始终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6岁以下的少年吸毒人数比去年又有所增加,初次吸毒者中甚至已经出现了六七岁的儿童。在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中,由吸毒引起的已经占到30%左右,一些毒品侵害严重的地区,这个数字甚至高达60%以上。面对这些被毒品残害的花朵,社会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青少年自己又该做些什么呢?
其实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少青少年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毒贩诱骗而吸毒的。毒品贩子为了掩人耳目,同时为了“以贩养吸”,往往设下种种陷阱,拉人下水。还有一些青少年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紧张、考试受挫或失业等不顺心的事,以吸毒麻痹自己。也有些青少年在与家长冲突后,产生逆反心理,就赌气吸毒。不管原因如何,最终的结果是,毒品,不仅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伤害,还使他们在精神上越来越堕落,对学习和正常的生活完全失去兴趣。因长期吸毒,他们精神萎靡,形销骨立,如同行尸走肉,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
青少年涉毒问题增多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毒品泛滥的大环境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社会、学校对毒品危害的宣传力度不够,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预防措施不力。毒品对青少年的引诱力是相当大的。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往往采取在饮料、啤酒中放置冰毒或摇头丸的手段引诱青少年上钩。加上娱乐场所管理混乱,容易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薄弱,社区工作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得不到亲情的关爱,造成青少年涉毒问题愈演愈烈。三是受毒品暴利引诱,毒品犯罪分子猖獗。毒品犯罪分子的手段之一,是利用一些社会经验少、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为他们走私贩运毒品,以他们年龄小,处于无刑事责任和只承担相对刑事责任及减轻刑事责任的年龄段,可以逃脱犯罪处罚为诱因,引诱他们参与犯罪活动。这样一来,一些青少年不仅自己成为毒品犯罪的受害者,同时也成了毒品犯罪的“害人者”。
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涉毒行为,进一步打击毒品犯罪,是一项既紧迫又艰巨、既重大又长远的任务。
面对这一棘手的情况,首先,必须发挥社会整体功能,开展社会综合治理,方能取得抗毒成效。国家须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宣传毒品危害,引导青少年远离毒品场所,严防毒品侵害,加大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委员会的禁毒工作力度。社区和居民委员会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对于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更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对于失足于毒品的青少年,要建立吸毒档案,开展帮教工作,发挥社区矫正的功能。对于涉毒犯罪的青少年,要实行重教育、重感化、重挽救、轻惩罚的方针,尽可能少判、轻判、不判,少送监狱和劳动教养所,给予司法保护。实践证明,青少年犯罪送进监狱和劳动教养所后,易受服刑的惯犯和成年犯罪分子的影响,非但自身得不到改造,反而会学习一些新的犯罪手段,不如放在社区,通过社区帮教矫正,更有利于他们改掉恶习。对于已经戒断毒瘾的青少年,社会要予以关心,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政府要设法帮助他们安置就业。
其次,学生自身对毒品的正确认识是促使其远离毒品的关键。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功能,在学生中大力加强毒品危害教育,严格要求学生远离吸毒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