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一、什么是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img

案例回放:

小辛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因父母平时做生意比较忙,所以让小辛住校。小辛在学校里跟一群高年级的学生学会了赌博,输了许多钱,还不起赌债,便在学校外面强行向一些刚上初一的学生要钱,三元到五元不等。有的学生不肯给,小辛就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刀相威胁。后来有的学生家长向公安机关反映了情况,公安机关在接到举报后,把小辛抓走了。

不良行为是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从司法实践的情况看,许多未成年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有不良行为开始的,一般都有一个从劣迹到违法到犯罪的变化过程。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纠正,很容易从实施不良行为逐步发展到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在查获的未成年刑事作案成员中,一般在10~12岁时即染有各种不良行为,13~14岁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17岁出现违法犯罪的高峰,18岁以后则往往成为违法犯罪的“主力军”。因此,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中,从源头抓起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有责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蔓延。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预防犯罪的立法,也都把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除在总则第2条明确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外,还分两章对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矫治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作出了具体规定。这里所说的“不良行为”,是指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尚不构成刑事犯罪的行为。

具体来说,不良行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这些行为如不能及时纠正,易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严重违背社会公德。不良行为都是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三是尚不构成刑事犯罪。这主要是指不良行为虽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危害社会,但从情节来看,尚属轻微或者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如果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则该行为已不属于不良行为,而应当依照刑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