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脉东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0°3′~103°52′、北纬26°03′~29°18′之间,由攀枝花市(含米易、盐边2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以及普格、宁南、会东、会理、德昌、盐源、木里、冕宁、喜德、越西、甘洛、昭觉、美姑、雷波、布托、金阳16个县)共计2市18个县组成。攀西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大西南的腹心地带,是国家资源综合开发的重要区域。攀西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西跨横断山系,地形崎岖,地貌复杂多样,山高谷深。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安宁河等,由北向南深嵌在山地之中。由于地形的巨大起伏和山脉、水系的不同走向,境内气候呈现出了显著的地域和垂直分布的多层次立体差异。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等是攀西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攀西地区是以亚热带气候为基带、南亚热带气候型为主的区域,同时拥有我国北方的光照和南方的热量条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位置,复杂多变的地形和地貌,优越的气候和光热条件,多样的生态类型和环境,赋予了攀西地区十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是一个得天独厚、举世罕见的“聚宝盆”。攀西地区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10月),攀西地区种子植物有197科6894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除去常见栽培或引进栽培的植物,仅原生种子植物的种类就达6000种以上。野生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包括果树类、花卉类、药材类、鞣料类、芳香类、油脂类、纤维类、生物碱类、树脂类、橡胶类、饲草类等。
攀西地区野生果树资源极为丰富,该文收录的野生果树包括以下三类:一是自然分布的、结有可供人类直接食用的果实(或种子),或其果实或种子经加工后适宜于人类食用、饮用,或作为食品加工原料但尚未被人类进行规模化栽培的木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二是另外一类木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虽然它们过去已经被人类规模化栽培,但人类过去的栽培的目的不是食其果实和种子,而是作为其他原材料,这类植物在自然界也有一定分布,同样结有可供人类直接食用或经加工后适宜于人类食用或饮用的果实和种子,因此也被视为野生果树范畴。三是适合于做果树砧木的野生木本植物。
本书收录攀西地区野生果树种类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①编著者多年野外调查鉴定的类群;②采访当地居民,获知可采食的类群;③查阅野生果树相关资料收录的相关类群;④查阅国内部分标本馆标本,获知攀西地区有分布的野生果树类群。
《攀西野生果树》是编著者多年长期立足攀西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鉴定,并在参阅了大量参考文献和查阅大量标本的基础上完成的。该书共收录了四川攀西地区野生果树资源524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记载了每个种的中文名、别名、学名、物候期、生态习性、分布、果实的食用价值或在嫁接、培育新品种方面的应用,同时也记载了其在保健药用、绿化观赏、蜜源、香料等方面的价值。为了便于读者使用识别攀西野生果树资源,根据作者的观察记录或参阅《中国植物志》《四川植物志》等文献,该书对所记载的部分种类的植物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均为野生果树资源的属(其具有两种以上)编制了种的识别检索表。第三章和第四章撰写了攀西地区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物种的繁殖栽培及野果加工技术方面的知识,为当地居民或开发部门综合开发利用野生果树资源提供参考。
攀西地区的山区具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但居民经济收入渠道普遍单一,生活水平低下,往往依靠掠夺式的资源采集而生存,从而引起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资源灾害频发。因此,《攀西野生果树》对于当地政府和人们认识、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攀西野生果树资源,增加山区居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保护攀西地区植物资源,维护长江上游的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走长期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
鉴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有些种类还未被收录记载,有待于今后继续补充完善。另外,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本书不免有许多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