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属(Photinia Lindl.)
落叶或常绿乔木或灌木;冬芽小,具覆瓦状鳞片。叶互生,革质或纸质,多数有锯齿,稀全缘,有托叶。花两性,多数,成顶生伞形、伞房或复伞房花序,稀成聚伞花序;萼筒杯状、钟状或筒状,有短萼片5;花瓣5,开展,在芽中成覆瓦状或卷旋状排列;雄蕊20,稀较多或较少;心皮2,稀3~5,花柱离生或基部合生,子房半下位,2~5室,每室2胚珠。果实为2~5室小梨果,微肉质,成熟时不裂开,先端或三分之一部分与萼筒分离,有宿存萼片,每室有1~2种子;种子直立,子叶平凸。
全世界约有60余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及南部,我国约产40余种。攀西地区产10种,其中石楠果实可酿酒。
石楠
别名:野枇杷、凿木。
学名:Photinia serrulata Lindl.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4~10m;枝褐灰色,无毛;冬芽卵形,鳞片褐色,无毛。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9~18cm,宽3~6cm,先端尾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疏生具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幼时中脉有绒毛,成熟后两面皆无毛,中脉显著;叶柄粗壮,长2~4cm,幼时有绒毛,以后无毛。复伞房花序顶生,直径10~16cm;总花梗和花梗无毛,花梗长3~5mm;花密生,直径6~8mm;萼筒杯状,长约1mm,无毛;萼片阔三角形,长约1 mm,先端急尖,无毛;花瓣白色,近圆形,直径3~4mm,内外两面皆无毛;雄蕊20,外轮较花瓣长,内轮较花瓣短,花药带紫色;花柱2,有时为3,基部合生,柱头头状,子房顶端有柔毛。果实球形,直径5~6mm,红色,后成褐紫色,有1粒种子;种子卵形,长2mm,棕色,平滑。
物候期: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态习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抗寒力不强,能耐-15℃低温,喜光也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最为适宜,干旱和贫瘠的地方也能生长,但忌水淹;萌芽力强,对烟尘和有毒气体有一定的抗性。生于海拔1500~2450m山坡、沟谷的常绿阔叶林中。
分布:攀枝花及凉山州冕宁、德昌、西昌等县市。
用途:果可酿酒。苗木作枇杷的砧木,能增强树势、延长寿命和耐瘠薄。树形优美,园林绿化树种。木材红褐色,坚韧致密,用于工具柄、算盘球等。叶和根入药,能祛风止痛,主治头风头痛、风湿筋骨疼痛等。叶可制农药,治棉蚜虫。根可提制栲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