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属(Hippophae Linn.)
落叶直立灌木或小乔木,具刺;幼枝密被鳞片或星状绒毛,老枝灰黑色;冬芽小,褐色或锈色。单叶互生、对生或三叶轮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两端钝形,两面具鳞片或星状柔毛,成熟后上面通常无毛,无侧脉或不明显;叶柄极短,长1~2mm。单性花,雌雄异株;雌株花序轴发育成小枝或棘刺,雄株花序轴花后脱落;雄花先开放,生于早落苞片腋内,无花梗,花萼2裂,雄蕊4,2枚与花萼裂片互生,2枚与花萼裂片对生,花丝短,花药矩圆形,雌花单生叶腋,具短梗,花萼囊状,顶端2齿裂,子房上位,1心皮,1室,1胚珠,花柱短,微伸出花外,急尖。果实为坚果,为肉质化的萼管包围,核果状,近圆形或长矩圆形,长5~12mm;种子1枚,倒卵形或椭圆形,骨质。
本属有4种,分布于亚洲和欧洲的温带地区。我国有4种和5亚种,产于北部、西部和西南地区。攀西地区产1种1变种。
1a.沙棘
别名:醋柳、酸刺、黑刺。
学名: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乔木,高l~5m,高山沟谷可达18 m,棘刺较多,粗壮,顶生或侧生;嫩枝褐绿色,密被银白色而带褐色鳞片或有时具白色星状柔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黄色或锈色。单叶通常近对生,与枝条着生相似,纸质,狭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0~80mm,宽4~10(13)mm,两端钝形或基部近圆形,基部最宽,上面绿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状柔毛,下面银白色或淡白色,被鳞片,无星状毛;叶柄极短,几无或长1~1.5mm。果实圆球形,直径4~6mm,橙黄色或橘红色;果梗长1~2.5mm;种子小,阔椭圆形至卵形,有时稍扁,长3~4.2mm,黑色或紫黑色,具光泽。
物候期: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态习性:适应性强,喜光,又耐一定程度的遮阴,抗寒又耐高温,抗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抗水湿、耐盐碱性,不怕风蚀,耐沙埋,不苛求土壤,根系发达,根蘖性强,且具有根瘤。分布在海拔1600~3600m向阳的山脊、谷地、山坡、多砾石或沙质土壤或黄土上。
分布:凉山州木里、冕宁、德昌县。
用途:沙棘是一种含有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用食物。食品工业用果汁加适量的糖,可制成果糕、果酱、果泥、果脯;将果汁发酵,可酿成透明、浓香、甜酸、清凉可口的沙棘酒,也可制成果子露和果汁作饮料。但沙棘果实含硫,食用时将果汁煮沸脱硫后,才能食用。沙棘的根、叶、花、果、籽均可入药,特别是果实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但人的身心健康不可少的多种维生素,享有“世界植物之奇”“维生素宝库”之称。
1b.高沙棘
学名: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var. procera Rehd.
形态特征:本变种与原变种(沙棘)的区别在于植物体高大,高3~15m,稀1~2m,幼枝和叶片上面具白色星状柔毛。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500~3500m的高山峡谷的河流两岸或林缘。
分布:凉山州木里。
用途:其经济意义与沙棘相同,但结果实较多,单株产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