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树属(Aesculus Linn.)
乔木,有肥大的冬芽被数对鳞片所覆盖;叶为掌状复叶;小叶5~9枚,有锯齿;花杂性,排成顶生、大型的圆锥花序;萼钟形,4~5裂;花瓣4~5;雄蕊5~9;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2颗;果为一蒴果,有大的种子1~3颗。
本属约30余种,广布于亚、欧、美三洲。我国产10余种,攀西地区产3种,其中2种果实可食用。
1.七叶树
别名:梭罗树。
学名:Aesculus chinensis Bunge.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25 m。掌状复叶,小叶5~7,叶柄长10~12cm,小叶纸质,长圆披针形至长圆倒披针形,长8~16cm,宽3~5cm,上面无毛,下面仅中肋及侧脉的基部嫩时有疏柔毛,侧脉13~17对;中央小叶柄长1~1.8cm,两侧的小叶柄长5~10mm,有灰色微柔毛。花序圆筒形,连同长5~10cm的总花梗在内共长21~25cm,花序总轴有微柔毛,小花序常由5~10朵花组成,平斜向伸展,有微柔毛,长2~2.5cm,花梗长2~4 mm。花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花萼管状钟形,长3~5mm,外面有微柔毛,不等地5裂,裂片钝形,边缘有短纤毛;花瓣4,白色,长圆倒卵形至长圆倒披针形,长约8~12mm,宽5~1.5mm,边缘有纤毛,基部爪状;雄蕊6,长1.8~3cm,花丝线状,无毛,花药长圆形,淡黄色,长约1~1.5 mm;子房在雄花中不发育,在两性花中发育良好,卵圆形,花柱无毛。果实球形或倒卵圆形,顶部短尖或钝圆而中部略凹下,直径3~4cm,黄褐色,无刺,具很密的斑点,果壳干后厚5~6mm,种子常1~2粒发育,近于球形,直径2~3.5cm,栗褐色。
物候期: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沟谷、林中。
分布:凉山州雷波、金阳等县。
用途:种子富含淀粉,可作食用。榨油可制造肥皂。本种树干挺拔、树形壮丽雄伟,可在庭园、城镇栽植作行道树、庭荫树,供绿化和观赏。木材细密可制造各种器具,种子为梭罗子供药用,具有平胃消食、宽中下气功效,可治胃病。
2.云南七叶树
别名:红白果、火麻风。
学名:Aesculus wangii Hu.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20m。掌状复叶对生;叶柄长12~17cm;小叶5~7,纸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4~18cm,宽5~7.5cm,边缘具突尖的细锯齿,下面幼时有稀疏平贴的微柔毛,渐老仅脉上有柔毛,侧脉20~22对;小叶柄长5~7mm,有黑色腺体。圆锥花序顶生,长35~40cm,有黄色微柔毛;花梗长3~5mm;两性花的子房密生褐色茸毛,花柱微弯,有褐色茸毛,柱头小。蒴果扁球形,直径6~7.5cm,果壳薄,具疣状突起,常3裂;种子1枚发育,近于球形,种脐大,占种子1/2以上。
物候期: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态习性:云南七叶树系阳性树种,分布区为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13~17℃,月平均温6~10℃,年降水量1000~1200mm,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为棕色石灰土,pH值4.6~5.5。多零星混生于石灰岩山地半常绿阔叶林中,幼苗、幼树多半出现于林隙透光度较大的地方。耐旱,甚至在岩石缝隙中也能生长,但在砂页岩山地上罕见。
分布:凉山州的雷波、金阳等县。
用途:种子富含淀粉,脱涩后可制饼食用。七叶树形美观,花果秀丽,是优良观赏树种;木材可供建筑和家具、器具用;树皮纤维可供工业原料;种子榨油,可提取油酸供工业用。果实(娑罗子)味甘,性温,有理气、通络、杀虫的功能,用于胃脘胀痛、疳积、疟疾、痢疾等。树皮5~10g煎服可解热,也能治荨麻疹、腹泻、白带、子宫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