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杉属(Cephalotaxus Sieb. et Zucc. ex Endl.)
常绿乔木或灌木,髓心中部具树脂道;小枝对生或不对生,基部具宿存芽鳞。叶条形或披针状条形,稀披针形,交叉对生或近对生,在侧枝上基部扭转排列成两列,上面中脉隆起,下面有两条宽气孔带,在横切面上维管束的下方有一树脂道。
本属有8种,攀西地区产2种,假种皮可食。
三尖杉属分种检索表
1.叶长4~13cm,先端渐尖成长尖头,叶下面的气孔带被白粉。雄球花有明显的总梗,梗通常长6~8mm。 ……………………………………1.三尖杉
1.叶较短,长1.5~5cm,先端微急尖、急尖或渐尖。
2.小枝较细,叶较窄,边缘不向下反曲,先端渐尖或微急尖。……………
……………………………………………………………………………2a.粗榧
2.小枝粗壮,叶较宽厚,边缘向下反曲,先端急尖。 ………2b.宽叶粗榧
1.三尖杉
别名:藏杉、桃杉、狗尾松、铁甲松、鱼骨松、长叶圆头杉、水竹、山榧树、罗汉杉。
学名: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 f.
物候期:花期4月,种子8~10月成熟。
生态习性:三尖杉对气候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常生于海拔2500~3200m的冷杉疏林或阔叶林中。生境中土壤多系由砂页岩、玄武岩、板岩、变质岩等碎屑岩发育的山地黄壤、黄棕壤,部分海拔较低处也有黄红壤分布,土壤质地较粗,常含坡积石砾,土表的枯枝落叶凋落物较为丰富,pH值多在6~5.5以下。在部分坡度较陡地段,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使三尖杉生长在土层瘠薄的生境中。三尖杉多分布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因此三尖杉能适应林下光照强度较差的环境条件,并能正常生长和更新。
分布:凉山州甘洛、普格、美姑、冕宁、雷波、宁南、会东及攀枝花米易等县有分布。
用途:假种皮味甜可食。木材黄褐色,纹理细致,材质坚实,韧性强,有弹性,可供建筑、桥梁、舟车、农具、家具及器具等用材。三尖杉是我国亚热带特有植物,是我国特产的重要药原植物,经研究发现,三尖杉的根、茎、皮、叶内含多种生物碱,对治疗血癌(白血病)和淋巴肉瘤有特殊的疗效,故近年来,在医学界备受关注。
2a.粗榧
学名:Cephalotaxus sinensis Li.
生态习性:喜温凉湿润气候,多生于海拔800~2700m的花岗岩、砂岩及石灰岩山地。
分布:会东、普格、冕宁、西昌、雷波等县市。
用途:假种皮可食。木材坚实,可作农具及工艺等用。叶、枝、种子、根可提取多种植物碱,对治疗白血病及淋巴肉瘤等有一定疗效。可作庭园树种。
2b.宽叶粗榧
学名:Cephalotaxus sinensis (Rehder & E. H. Wilson) H. L. Li var. latifolia Cheng & L. K. Fu.
形态特征:本变种与粗榧的主要区别在于小枝粗壮,叶较宽厚(宽达5~6mm),先端常急尖,叶干后边缘向下反曲。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900~1900m林地。
分布:美姑等县。
用途:与粗榧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