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 )
木质藤本或披散灌木;叶生于长枝上的互生,生于短枝上的密集,边缘常有小齿;花单性同株或异株,单生于苞腋内或叶腋,有时数朵聚生;花被片5~20,2~3轮,大致相似;雄蕊4~60,离生于雄蕊柱上或结成一扁平的五角状体,有些结成一肉质的球状体;心皮12~120,彼此分离,每心皮有胚珠2~3颗,花时心皮密聚成一头状体;结果时成熟心皮排列于一极延长的花托上;果皮肉质,有种子2颗。
本属约30种,主产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仅1种产美国东南部。我国约有19种,南北各地均有。攀西地区产12种4变种2变型。
五味子属分种检索表
1.雄花托膨大、肉质或不膨大为压扁状,形成与花托同形和同大的雄蕊群。雄花的花托肉质,近球形,每雄蕊钳入花托表面凹入的穴内,形成球形的雄蕊群。
2.花被片多型,雄蕊12~16枚。 …………………………1a.合蕊五味子
2.花被片椭圆形,雄蕊较少,6~9枚。 ………………………1b.铁砸散
1.雄花托不膨大,不压扁;雄蕊螺旋状排列形成与花托近似,而较大的雄蕊群。
3.雄花托顶端不伸长,无附属物。
4.雄花托基部雄蕊的花丝长0.3~1.5mm,顶端雄蕊与花托合生,无花丝。…………………………………………………………………………2.球蕊五味子
4.雄花托基部雄蕊的花丝长2~5mm,顶端雄蕊不与花托合生。
5.花被片白色,中部或下部较宽,椭圆形、狭椭圆形或卵形,果托长15~22cm。 ………………………………………………………………3.大花五味子
5.花被片红色或粉红色;叶上部较宽,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很少椭圆形。 …………………………………………………………4.红花五味子
3.雄花托顶端伸长,形成不规则头状或盾状的附属体;雄蕊螺旋状排列成球形或扁球形的雄蕊群。
6.内芽鳞紫红色,最大的一片长15~20mm,宽15mm,宿存至幼果时;幼枝有纵狭翅或锐棱;药隔宽扁,伸长超出花药。 ………………5.翼梗五味子
6.内芽鳞褐色或灰褐色,较小,最大的一片长不超过10mm,早落,很少宿存;幼枝无棱和翅;药隔与花药等长或稍长。
7.叶下面和叶上面均被毛,或仅在上面脉上被毛。
8.叶下面或仅在脉上被单一不分枝的微柔毛;中轮最大的花被片近圆形,直径7~10mm。 ……………………………………………………6.毛叶五味子
8.叶下面密被褐色绒毛,毛不规则分枝;中轮最大的花被片近圆形,直径4~6mm。 ……………………………………………………………7.柔毛五味子
7.叶两面无毛。
9.花较大,最大的花被片长6~12mm,宽6~11mm,雄蕊10~35枚;雌花的雌蕊20~75。聚合果长5~17cm。
10.叶下面明显具白粉。 ………………………………………8.鹤庆五味子
10.叶下面不具白粉,淡绿色或两面同色。
11.种皮平滑,或仅背面微皱。 ………………………………9.华中五味子
11.种皮有明显的皱纹或小瘤状突起。 ……………………10.滇藏五味子
9.花较小;最大的花被片长3.5~6mm,宽2.5~6mm。
12.叶片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4~10cm,宽1.5~2.5cm。……………
…………………………………………………………………11.狭叶五味子
12.叶片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8cm,宽2~4cm。 ……12.小花五味子
1a.合蕊五味子
别名:满山香。
学名:Schisandra propinqua (Wall. ) Baill.
物候期:花期6~7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300~2200m的河谷、山坡常绿阔叶林及阴处灌丛中。
分布:攀枝花市米易县及凉山州布拖、德昌、会东、金阳、普格、西昌、越西等县市。
用途:茎、叶、果实可提取芳香油。根、叶入药,有祛风去痰之效;根及茎称鸡血藤,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症。种子入药主治神经衰弱。
1b.铁箍散
别名:香巴、血糊藤、香巴戟、小血藤、狭叶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propinqua (Wall. ) Baill var. sinensis Oliv.
形态特征: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处在于花被片椭圆形,雄蕊较少,6~9枚;成熟心皮亦较小,10~30枚。种子较小,肾形,近圆形长4~4.5mm,种皮灰白色,种脐狭V形,约为宽的1/3。
物候期: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2300~2800m的山地林间、灌木丛中、河谷、岩壁。
分布:攀枝花市米易及凉山州布拖、越西、雷波、甘洛、木里、冕宁、昭觉、西昌、普格、德昌、会理、会东等县市。
用途:植株供药用。
2a.球蕊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sphaerandra Stapf.
物候期: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态习性:在海拔2100~3900m的山林中或林缘。
分布:攀枝花市盐边及凉山州各县市。用途:果供药用,藤茎及根也可入药。
2b.淡花球蕊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sphaerandra Stapf f. pallida A. C. Smith.
形态特征:本变型与f.typica的区别在于花稍大,长达14 mm,宽达10mm,花被片自色或白红色,基部具明显的脉纹。
生态习性:在海拔2100~3900m的山林中。
分布:攀枝花市盐边及凉山州美姑、雷波、金阳、越西、冕宁、盐源、木里、喜德、西昌等县市。
用途:果供药用,藤茎及根也可入药。
2c.红花球蕊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sphaerandra Stapf f. typica A. C. Smith.
形态特征:此变型的花大仅达长13mm,宽9mm,花被片深红色,基部微具脉纹。
生态习性:在海拔3100m左右的山林中。
分布:凉山州美姑、雷波、金阳、越西、冕宁、盐源、木里、喜德等县。
用途:果供药用,藤茎及根也可入药。
3.大花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grandiflora (Wall. ) Hook. f. et Thoms.
物候期: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2000~2700m的山沟、山坡林下、灌丛中。
分布:攀枝花及凉山州各县市。
用途:根、藤、果药用。
4.红花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rubriflora Rehd. et Wils.
物候期: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态习性:在海拔900~3800m以下山坡、沟谷林地、林缘。
分布:攀枝花市盐边及凉山州美姑、雷波、金阳、甘洛、越西、昭觉、布拖、普格、西昌等县市。
用途:果供药用,藤茎及根也可入药。
5a.翼梗五味子
别名:峨眉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henryi Clarke.
物候期: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900~1500m的沟谷边、山坡林下或灌丛中。
分布:凉山州美姑、雷波等县。
用途:浆果,熟时可食。根、藤茎入药,具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功效,传统应用治风湿骨痛、坐骨神经痛、月经痛、产后腹痛、脉管炎、跌打损伤。用法:用量15~30g,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烂调酒炒热敷患处。
5b.滇五味子
别名:云南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henryi Clarke. var. yunnanensis A. C. Smith.
形态特征:与原变种区别在于叶背无白粉,两面近同色;小枝的棱翅狭而粗厚,不为薄翅状;最外面的雄蕊几无花丝;种皮明显皱纹近似瘤状凸起。
物候期:花期5~7月,果期7月下旬至9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000~2500m的沟谷、山坡林中或丛林中。
分布:凉山州会东等县。
用途:根、藤、果供药用,根藤具有舒筋活血、止痛生肌功效,果具有敛肺止咳、止汗固精功效。茎、枝叶繁茂,花香,果红,可在公园、庭园、房前屋后等处种植,为垂直绿化的良好树种。
6a.毛叶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pubescens Hemsl. et Wils.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100~2000m的山坡丛林中。
分布:凉山州甘洛等县。
用途:果可食。
6b.毛脉五味子
别名:毛脉北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pubescens Hemsl. et Wils. var. pubinervis (Rehd. et Wils. ) A. C. Smith.
形态特征:与毛叶五味子(原变种)不同之处在于叶背仅脉上被较长的皱波状毛,叶脉间无毛;雌花梗无毛,花被片多达10片,外轮花被片无毛。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200~2000m的阴处灌木林中。
分布:攀枝花市盐边县及凉山州布拖、雷波、会东等县。
用途:果可食。
7.柔毛五味子
别名:大血藤、细绒毛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tomentella A. C. Smith.
物候期:花期5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900~2200m山林或灌木丛中。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各县市。
用途:果供药用,藤茎及根也可入药。
8.鹤庆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wilsoniana A. C. Smith.
物候期:花期5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800~2600m的丛林中或溪沟边。
分布:攀枝花市米易县及凉山州德昌、甘洛、会东、会理、雷波、美姑、普格、越西、西昌等县市。
用途:果可食或药用。
9.华中五味子
别名:大血藤、血藤、活血藤。
学名: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
物候期:花期4~7月,果期7~9月。
生态习性:喜阴凉湿润气候,耐寒,不耐水浸,需适度荫蔽,幼苗期尤忌烈日照射。分布于海拔950~2700m的沟谷山林中。
分布:攀枝花市米易、盐边及凉山州木里、越西、美姑、昭觉、甘洛、会理等县。
用途:果可食,主要供药用,为五味子代用品,治虚咳、气喘、盗汗;藤茎及根也可入药。华中五味子枝叶繁茂,夏有香花,秋有红果,是庭园和公园垂直绿化的良好树种。
10.滇藏五味子
别名:血藤、川藏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neglecta A. C. Smith.
物候期: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态习性:在海拔1400~3000m的灌木丛中、山林中。
分布:攀枝花市盐边及凉山州会东、美姑、金阳、越西、昭觉、西昌、德昌、普格、会理、盐源、木里等县市。
用途:果供药用,为五味子代用品,治虚咳、气喘、盗汗;藤茎及根也可入药。
11a.狭叶五味子
别名:披针叶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lancifolia (Rehd. et Wils. ) A. C. Smith.
物候期: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态习性:在海拔1320~3500m山林或灌木丛中。
分布:攀枝花市米易及凉山州美姑、金阳、甘洛、越西、木里、昭觉、西昌、冕宁、德昌、普格、美姑、喜德等县市。
用途:果供药用,藤茎及根也可入药。
11b.多果狭叶五味子
学名:Schisandra lancifolia (Rehd. et Wils. ) A. C. Smith var.polycarpa Ho.
形态特征:本变种与原种的区别在于本变种的叶为狭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花被片7~10,心皮(18)21~29。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2000~3800m的山沟林缘杂灌丛中。
分布:攀枝花市盐边及凉山州会东、西昌、喜德、冕宁等县市。
用途:同狭叶五味子。
12.小花五味子
别名:香石藤、大伸筋、铁骨散、接筋藤、满山香。
学名:Schisandra micrantha A. C. Smith.
物候期: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000~3000m的山谷、溪边、林间。
分布:攀枝花市米易及凉山州冕宁、木里、雷波等县。
用途:根皮、种子供药用,具有理气止痛、祛风利湿功效,用于胃痛、肾炎、月经不调、风湿骨痛、跌打损伤。茎、叶、果实可提取芳香油;茎皮可作绳索。茎、枝叶繁茂,夏有香花、秋有红果,可在公园、庭园、房前屋后等处种植,为垂直绿化的良好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