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苏铁
别名:铁树、鹅公包、棕苞菜。
学名:Cycas panzhihuaensis L. Zhou et S. Y. Yang.
形态特征:棕榈状常绿乔木,高可达2.5m,粗40cm。多为单干。叶片集生于顶,长60~160cm,叶片羽状深裂,裂片通常70~105对,长披针形,厚革质,长9~20cm,宽0.5~0.7cm,先端渐尖,基部两侧不对称,裂片背面中脉较表面隆起,干后边缘微卷,叶轴上紧靠小裂片下方有数对短刺尖。雌雄异株,雄球花生于株顶,生长常偏斜,后逐渐下垂,长纺锤形或长椭圆状圆柱形;小孢子叶密排列,通常长4~7cm,宽1.8~2.8cm,顶部两侧呈三角状至坪圆形,先端具凸起的三角状尖头,表面黄棕色,无毛,具光泽,露出部分通常无横脊,或具有一明显的条状横脊,宽1.1~1.4mm,深红褐色,干后不皱,距顶部边缘可达1cm,或具脊与不具脊的小孢子叶同居于一小孢子叶球上;小孢子叶背面密生锈色绒毛,小孢子囊2~5个集生。大孢子叶呈球形或近球形密集着生于干顶,密被锈褐色绒毛,中上部具疏齿状深裂,有裂齿30~40枚,下部不裂,楔形,柄状部分中上部着生1~5枚近方形或矩圆形的胚珠,橘黄色,光滑无毛。成熟种子橘红色,有光泽,近球形或倒卵状球形,微扁,径2.1~2.6cm。
物候期:花期3~5月,种子成熟期8~9月。
生态特性:攀枝花苏铁分布区地处金沙江中段,地势陡峭,河谷深切,山体相对高度大,地形封闭,受干热河谷气候效应的影响,喜热,喜光,抗火烧,不耐低温及荫蔽,耐旱,耐贫瘠(具有珊瑚状菌根),生长地年均温度19~21℃,年降水量700~900mm,干燥度0.9~3.5;土壤为石灰岩、砂页岩母岩发育而成的山地碳酸岩红褐土和山地黄褐土,呈微酸性至中性(偶有碱性)反应。
分布:该种首先在金沙江河谷攀枝花市的民政、平江两地发现有大片林子。相继在该市米易、盐边和雅砻江河谷的德昌顺河、盐源干塘坝,宁南碧鸡河畔的铁厂坪、红岩脚以及雷波西宁河谷也发现有分布。从现有发现看,雷波西宁是迄今为止的最北界,为北纬28°30′。垂直分布为宁南海拔900~1100m,攀枝花市海拔在1100~2100m。在云南元谋普渡河、华坪及贵州南盘江河谷也有该种分布。目前在攀枝花及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为“凉山州”)部分县市有栽培。
用途:攀枝花苏铁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苏铁林在进行植物地理、古气候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树形优雅美观,多作庭园观赏栽培。叶供配插花。民间流传其可药用及食用,但应宣传教育群众不宜采用,以利其得到完善的保护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