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属(Ficus Linn. )
乔木或灌木,有时藤本,有乳汁;叶互生或对生,全缘、有齿缺或分裂;托叶合生,包围着顶芽,脱落后留一环状痕迹;花极小,多数,生于球形或卵形、肉质的花序托的内壁上;花序托腋生或生于老枝上或干上;花单性,雄花被裂片2~6;雄蕊1~2;雌花被有时不完全或缺;子房常偏斜,有下垂的胚珠1颗;果为一瘦果。本属植物的花序托(常误以为果)有时只有雄花或雌花,但通常雌雄花共生其内,雄花常靠近口部,除此外尚有一种瘿花,其形如雌花,惟子房内被一种膜翅目昆虫的幼蛹所盘踞,胚珠不能发育,花柱短,顶端膨大,但对于无花果的传粉有很大的帮助。
本属约1000种,主要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约98种3亚种43变种2变型,分布西南部至东部和南部,其余地区较稀少。攀西地区本属野生果树资源的种类有7种。
1.地果
别名:地瓜、地瓜藤、地枇杷、过江龙。
学名:Ficus tikoua Bur.
形态特征:落叶或半常绿匍匐性木质藤本,有白色乳汁;茎棕褐色,节略膨大,生有多数不定根。叶互生,坚纸质,倒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10cm,宽3~5cm,先端钝尖,基部近圆形或稍不对称,边缘波状并具不规则锯齿,侧脉3~4对,上面疏生短刺毛,下面沿脉波短毛;叶柄长1~3.5cm。花小,单性,藏于肥大花序托中;花序具短柄,簇生于土中的短枝上,球形或卵球形;苞片3,基生;雄花生于瘿花托的口部,花被片2~6,雄蕊1~3(6)枚;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聚花果,单生,球形、扁球形或卵球形,直径8~28mm,成熟时淡红棕色或淡红色。
物候期:花期4~6月,果期6~7月。
生态习性:适生于海拔400~3700m亚热带低山坡、旷野、草地、路旁、山地田埂、岩壁等处。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各县市。
用途:果香甜可食;全株药用,能祛风湿、通经络、止白带,主治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筋骨疼痛、腹泻、痢疾、乳腺炎、水肿、月经不调、产后血气痛、便血、瘰疬、接骨、跌打损伤、刀伤、疯狗咬伤、痈肿、脓疱疮、毒蛇咬伤;根茎提取单宁。为优良水土保持地被植物。
2.珍珠莲
别名:凉粉树、冰粉树、岩石榴。
学名:Ficus sarmentosa Buch. -Ham. ex J. E. Sm. var. henryi (King ex Oliv. ) Corner.
形态特征:木质攀援匍匐藤状灌木,幼枝密被褐色长柔毛,后无毛。叶互生,近革质,卵状椭圆形、长圆形,长6~15cm,宽2~7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形至楔形,全缘,表面无毛,背面密被褐色柔毛或长柔毛,基生侧脉延长,侧脉5~7对,小脉网结成蜂窝状;叶柄长10~30mm,被毛。榕果成对腋生,圆锥形,直径1~1.5cm,表面密被褐色长柔毛,成长后脱落,顶生苞片直立,长约3mm,基生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3~6mm。榕果无总梗或具短梗。
生态习性:常生于阔叶林下或灌木丛中。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宁南、会理、会东、盐源、木里和安宁河流域。
用途:瘦果水洗可制作冰凉粉,茎皮纤维制造人造棉,全藤可制绳索。
3.薜荔
别名:松泡子。
学名:Ficus pumila L.
形态特征:攀援或匍匐灌木,叶两型,不结果枝节上生不定根,叶薄革质,卵状心形,长约2.5cm,基部稍不对称,尖端渐尖,叶柄很短;结果枝上无不定根,叶革质,卵状椭圆形,长5~10cm,先端急尖至钝形,基部圆形至浅心形,托叶2,披针形,被黄褐色丝状毛。榕果单生叶腋,瘿花果梨形,雌花果近球形,长4~8cm,直径3~5cm,顶部截平,略具短钝头或为脐状凸起,基部收窄成一短柄,基生苞片宿存,三角状卵形,密被长柔毛,榕果幼时被黄色短柔毛,成熟黄绿色或微红;总梗粗短;雄花,生榕果内壁口部,多数,排为几行,有柄,花被片2~3;瘿花具柄,花被片3~4,花柱侧生,短;雌花生另一植株榕果内壁,花柄长,花被片4~5。瘦果近球形,有黏液。
物候期:花果期5~8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450~2400m范围内,常攀援在石灰岩或屋墙上。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各县市。
用途:薜荔果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成熟果可制凉粉。乳汁含橡胶成分。根、茎、叶、果药用,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解毒、补肾、通乳的功效。庭园栽培,供绿化和观赏。
4.大果榕
别名:馒头果、木瓜果、波罗果、大无花果。
学名:Ficus auriculata Lour.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榕冠广展,各部富含乳汁,小枝被短毛或几无毛。单叶互生,厚纸质,叶片大,阔卵状心形,长15~37cm,宽12~34cm,先端钝,具短尖,基部心形、浅心形,边缘具锯齿或全缘,基生脉3~6条,侧脉每边3~4条,表面微下凹或平坦,背面突起,叶柄长6~20cm,粗壮;花序托具梗,榕果2至多个簇生于树干或老茎短枝上,梨形或扁球形至陀螺形,直径4~6(8)cm,外被柔毛,顶部近截形,微凹。
物候期:花期8月至翌年3月,果期5~8月。
生态习性:适生于海拔1000~1700m的沟谷林地、疏林中,在湿润的沟谷地或稍干旱的谷坡均能生长。
分布:攀枝花市米易、盐边及凉山州会理、会东、宁南、德昌等县市有野生。1988年西昌市区有少量引种栽培,至今结果良好。
用途:果子味甜美,可生食,其内富含淀粉可作凉粉供食用。树冠呈圆伞形,色浓绿碧亮,可庭园、城镇栽培,供绿化观赏。
5.异叶榕
别名:大山枇杷、大斑鸠食子。
学名:Ficus heteromorpha Hemsl.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单叶互生,叶片多形,琴形、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长6~20cm,宽2~8cm,先端渐尖或为尾状,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表面略粗糙,背面有细小钟乳体,全缘或微波状,基生侧脉较短,侧脉6~15对,红色;叶柄长1.5~6cm,红色;托叶披针形,长约1cm。隐头花序腋生无总梗,球形或圆锥状球形,光滑,直径6~10mm,成熟时紫黑色,顶生苞片脐状,基生苞片3枚,卵圆形,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榕果中;雄花散生内壁,花被片4~5,匙形,雄蕊2~3;瘿花花被片5~6,子房光滑,花柱短;雌花花被片4~5,包围子房,花柱侧生,柱头画笔状,被柔毛。瘦果光滑。
物候期: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2200m以下的林地、溪边、路旁。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各县。
用途:榕果成熟可食或作果酱;果实药用又称奶浆果,具下乳补血功能,主治脾虚胃弱等症。绿化植物。茎皮纤维可作造纸原料,藤制绳索。
6.无花果
别名:阿驿。
学名:Ficus carica L.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粗壮无毛。叶互生,厚纸质,阔卵圆形或近圆形,长10~20cm,通常3~5裂,小裂片卵形,稀不裂,边缘具不规则钝齿,表面粗糙,背面密生细小钟乳体及灰色短柔毛,基部浅心形;叶柄长2~5cm,粗壮;托叶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长约1cm,红色。雌雄异株,隐头花絮梨形或近扁球形,有短梗,单生叶腋,成熟果紫红色,直径长3~6cm,顶部下陷。
物候期:花果期5~7月,果熟期7~10月。
生态习性:无花果栽培容易,适应性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凡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冬季最低气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在400~2000mm的地区均能正常生长挂果。无花果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典型的灰壤土、多石灰的沙质土、潮湿的亚热带酸性红壤以及冲积性黏壤土上都能正常生长。它抗盐碱能力强,在盐碱地上也能良好地生长结果。无花果发源于西亚干旱地带,对水分条件要求不太严格,较抗旱。无花果不耐涝,建园宜选择地势高爽的山坡或排水通畅的平坝建园。无花果是较喜光的树种,园地尽量选择光照较好的阳坡或平坝地区。
分布:原产地中海沿岸。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各县市均有零星种植,少有成片栽培。
用途:无花果大约在唐代传入我国,可食率高达92%以上,果实为扁圆形,果皮为金黄色,果肉细软,汁浓,含糖量高达74%以上,其味甘甜可口,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并有滋补、健胃、祛风湿和防癌等作用。因此无花果曾被誉为“仙人果”和“人参果”。除食用外,还可加工制干和制果脯、果酱、果汁、果茶、果酒、饮料、罐头等。无花果树枝繁叶茂,树态优雅,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是良好的园林及庭院绿化观赏树种。根叶供药用,根具有解毒消肿功效,主治风湿麻木、筋骨痛、痈疽、喉痒等病症,叶主治五痔肿毒,叶也可作农药。果实可食用,亦可做蜜饯。果实供药用,具有滋养性缓和润下剂,主治便秘、泻痢、痔疮、喉痛;鲜果乳汁外涂可去疣。
7.尖叶榕
学名:Ficus henryi Warb.
形态特征:小乔木。叶倒卵状长圆状至长圆状披针形,长7~16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楔形,表面深绿色,背面色稍淡,两面均被点状钟乳体,侧脉5~7对,全缘或中部以上有疏锯齿;叶柄长1~1.5cm。榕果单生叶腋,球形至椭圆形,直径1~2cm,总梗长5~6mm,顶生苞片脐状突起,基生苞片3枚,榕果成熟橙红色;瘦果卵圆形。
物候期: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500m左右的湿润山坡灌木或沟谷林下。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各县市。
用途:花序托可食用,坚果含有淀粉、橡胶,树皮可提取栲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