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属(Broussonetia L. )

(一)构属(Broussonetia L. )

落叶乔木,有乳汁。单叶互生,常分裂。花单性异株,雄花排列成下垂的柔荑花序;雌花聚集成头状花序。小核果聚集成圆头状肉质的聚花果。落叶乔木、灌木或蔓生灌木;具锯齿,基脉3出;托叶早落。雌雄异株,稀同株;雄柔荑花序下垂,萼4裂,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4,花丝在蕾中内折,退化雌蕊小;雌头状花序具宿存苞片,花被管状,3~4齿裂,宿存,子房具柄,柱头侧生,线形。聚花果球形,肉质,由多数橙红色小核果组成。

本属共4种,分布于东亚,我国有3种,分布于东南至西南部。攀西地区产1种。

构树

别名:楮树、构皮树、构浆树。

学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 L'Her. ex Vent.

形态特征:落叶乔本,树皮平滑,暗灰色;小枝粗壮,密被细柔毛。单叶互生,偶对生,叶片阔卵形至长卵形,长7~20cm,宽4~15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心形,不对称,边缘具粗锯齿,不分裂或3~5深裂,表面粗糙,疏生糙毛,背面密被绒毛,基生叶脉三出,侧脉6~7对;叶柄长1.5~10cm,密被糙毛;托叶大,卵形,狭渐尖,长1.5~2cm,宽0.8~1cm。花雌雄异株,雄花序为柔荑花序,苞片披针形,被毛,花被4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被毛,雄蕊4,花药近球形,退化雌蕊小;雌花序球形头状,聚花果球形,直径2~3.5cm,成熟时橙红色,肉质。

物候期: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500~2400m的山坡、沟谷、林地、旷野。喜光,稍耐阴。适应性极强,能耐北方的干冷和南方的湿热气候;耐干旱和瘠薄,也能生长在水边;喜钙质土,也可在酸性、中性土上生长。生长迅速,萌芽力强。根系较浅,但侧根分布很广。对烟尘及有毒气体抗性很强,少病虫害。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各县市。

用途:果实可生食,亦可酿酒;种子可榨油。茎皮纤维可作纺织、造纸及绳索原料;树皮、茎、叶含鞣质,可提制栲胶;树皮和果实供药用,树皮具有利尿功效,可治全身浮肿、急性胃炎,果具有明目、健胃、壮筋骨功效,可主治阳痿。树皮有毒,可制农药,对蚜虫、瓢虫具有灭杀作用;叶可作饲料,喂猪,亦可入药。构树外貌虽较粗野,但枝叶茂密且有抗性强、生长快、繁殖容易等许多优点,仍是城乡绿化的重要树种,尤其适合用作工矿区及荒山坡地绿化,亦可选作庭荫树及防护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