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属(Quercus L.)
乔木,稀灌木。冬芽具数枚芽鳞,覆瓦状排列。叶互生;托叶常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为下垂葇荑花序,雌花单朵散生或数朵簇生于花序轴下;花被杯形,4~7裂或更多;雄蕊与花被裂片同数或较少,花丝细长,花药2室,纵裂,退化雌蕊细小;雌花单生,簇生或排成穗状,单生于总苞内,花被5~6深裂,有时具细小退化雄蕊,子房3室,稀2或4室,每室有2胚珠;花柱与子房室同数,柱头侧生带状或顶生头状。壳斗(总苞)包着坚果一部分(稀全包坚果)。壳斗外壁的小苞片鳞形、线形、钻形、覆瓦状排列,紧贴或开展。每壳斗内有1个坚果。坚果当年或翌年成熟,坚果顶端有突起柱座,底部有圆形果脐。
本属约300种,广布于亚、非、欧、美4洲。我国有51种14变种1变型。攀西地区有27种2变种,其中11种1变种坚果富含淀粉,可供食用、酿酒。
1.麻栎
别名:栎、栎树、橡树、青冈。
学名:Quercus acutissima Carr.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树皮暗灰褐色,不规则深纵裂。叶片常为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8~20cm,宽3~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偏斜,叶缘有锯齿,表面深绿,背面淡绿色,幼时被柔毛,老时无毛或叶背面脉上有柔毛,侧脉12~20对;叶柄长1~3cm。雄花序有花1~3朵。壳斗杯形,包着坚果约1/2;小苞片钻形或扁条形,向外反曲,有灰白色绒毛。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直径1.5~2cm,长约2cm,顶端圆形,果脐突起。
物候期:花期3~4月,果期次年9~10月。
生态习性:深根性,喜光,向阳树种,不耐荫蔽。与其他树种混交,或在密林中,生长速度快,干形良好,少枝丫。具有抗风力强、耐干旱贫瘠、耐火、抗烟尘能力,为营防火林带的优良树种。它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中性、微酸性砂壤地上生长最好,在石灰岩山地及石灰质土壤上生长也好。它不耐水湿,在排水不良,积水地带,不适合生长。在年均气温10~17℃、年降水量500~1500mm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正常。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各县市。
用途:坚果含淀粉50.4%、脂肪2.32%,可酿酒或作饲料;淀粉经水洗脱涩味后晒干,可做糕点,农村甚至有村民以之推豆腐食用。边材灰白色,心材淡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粗,质坚硬强韧,耐磨,抗震,又耐水湿,抗虫蛀,花纹美观,是作车、船、地板以及各种器具、手柄的优良用材,还适合作运动器材,薪炭材;废材、朽木材可用来培养香菇、木耳、银耳和菌灵芝等;壳斗和树叶含单宁,可提取栲胶;种子入药可止泻、消肿;叶子及树皮可治疗细菌性痢疾;生叶可养柞蚕。麻栎生长快,树龄长,是山地绿化的优良树种。
2.栓皮栎
别名:粗皮青冈、厚皮青冈、红青冈、软木栎、耳子树。
学名:Quercus variabilis Blume.
形态特征:落叶大乔木,树皮灰黑色,栓皮层发达,纵裂,裂口灰白色。小枝无毛。叶薄革质,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5(20)cm,宽3~8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具刺芒状锯齿,叶背密被灰白色绒毛,侧脉13~18对;叶柄长1~3(5)cm。雄花序序轴密被褐色绒毛,花被4~6裂,雄蕊10枚或较多;雌花序生于新枝上端叶腋,壳斗杯形,上缘有棕黄色绒毛,包坚果2/3,小苞片钻形,反曲,被短毛。坚果近球形、宽卵形或短柱状球形,顶端圆,径1.2~1.6cm,高1.5~2cm。
物候期:花期3~4月,果期翌年9~10月。
生态习性:阳性、喜光,深根性树种,常生于山地阳坡,但幼树以有侧方庇荫为好。生于海拔1000~2500m的阔叶林中,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强。能耐-20℃的低温,在pH4~8的酸性、中性及石灰性土壤中均有生长,亦耐干旱、瘠薄,而以深厚、肥沃、适当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壤土和沙质壤土最适宜,不耐积水。幼苗(1~5年生)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地下主根则迅速生长,以后,枝干生长逐渐加快。在生长季节,由于水分等条件的变化,能有1~3次新梢生长,栓皮栎总的生长速度中等偏慢。深根性,主根明显,侧根也很发达,成年树根达6~7m,故抗风力强,但不耐移植。萌芽力强,易天然萌芽更新,寿命长。
分布:凉山州、攀枝花各县市均有生长。
用途:种子含大量淀粉,可提取浆纱或酿酒,其副产品可作饲料。栓皮栎树干通直,枝条广展,树冠雄伟,浓荫如盖,秋季叶色转为橙褐色,季相变化明显,是良好的绿化观赏树种,孤植、从植或与其他树混交成林,均甚适宜。因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树皮不易燃烧,又是营造防风林、水源涵养林及防护林的优良树种。木材坚韧耐磨,纹理直,耐水湿,结构略粗,是重要用材,可供建筑、车、船、家具、枕木等用,栓皮可作绝缘、隔热、隔音、瓶塞等原材料,总苞可提取单宁和黑色染料,枝干还是培植银耳、木耳、香菇等的材料。
3.枹栎
别名:枹树。
学名:Quercus serrata Thunb.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25m,树皮灰褐色,深纵裂。幼枝被柔毛,后脱落;冬芽长卵形,芽鳞多数,棕色,无毛或有极少毛。叶片薄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7~17cm,宽3~9cm,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叶缘有腺状锯齿,幼时被伏贴单毛,老时及叶背被平伏单毛或无毛,侧脉每边7~12条;叶柄长1~3cm,无毛。雄花序长8~12cm,花序轴密被白毛,雄蕊8;雌花序长1.5~3cm。壳斗杯状,包着坚果1/4~1/3,直径1~1.2cm,高5~8 mm;小苞片长三角形,贴生,边缘具柔毛。坚果卵形、椭圆形,直径0.8~1.2cm,高1.7~2cm,果脐平坦。
物候期: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100~2000m的山地或沟谷林中。
分布:攀枝花市米易及凉山州雷波、会理等县。
用途:种子富含淀粉,供酿酒和作饮料;木材坚硬,供建筑、车辆等用材;树皮可提取栲胶;叶可饲养柞蚕。
4a.槲栎
别名:细皮青冈、白栎。
学名:Quercus aliena BL.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树皮暗灰色,呈窄条纵裂。小枝粗壮,灰褐色,近无毛。叶片倒卵状长椭圆状形、阔倒卵形或倒卵形,长10~20cm,宽4~15cm,顶端微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叶缘具波状钝齿,或微有钝尖头,叶背密被灰棕色细绒毛,侧脉10~15对,叶柄长1~3cm。壳斗杯形,包着坚果约1/2,直径1.2~2cm,高1~1.5cm;小苞片卵状被针形,小,排列紧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坚果椭圆形至卵形,径1.3~1.7cm,长2~2.5cm,果脐微突起。
物候期:花期(3)4~5月,果期9~10月。
生态习性:喜光,耐干旱贫瘠,常见于向阳山坡和山脚。对气候适应性广,在年均气温7~20℃,年降水量500~2000 mm,最低气温-32℃、最高气温40℃范围内,都可生长。在土壤酸性或中性中均可生长。与松类、栎类及其他阔叶树混生,形成灌丛,有时在林间隙地可成小片纯林。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安边宁河流域和盐源、木里等县。
用途:坚果富含淀粉,可酿酒、磨豆腐或作饲料。木材淡黄褐色,坚硬、耐腐、纹理致密,供建筑、家具及薪炭等用;壳斗、树皮富含单宁,可提取栲胶;叶可养柞蚕。
4b.锐齿槲栎
别名:孛孛栎。
学名:Quercus aliena Bl. var. acuteserrata Maxim. ex Wenz.
形态特征:本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处,叶缘具粗大锯齿,齿端尖锐,内弯,叶背密被灰色细绒毛,叶片形状变异较大。
物候期: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00~2700m的山地杂木林中,形成小片纯林。
分布:凉山州美姑、昭觉等县。
用途:种子富含淀粉。本种为造林绿化树种。木材为环孔材,边材灰白色,心材黄色,材质坚韧,可供家具、车辆等用;树皮和壳斗可提取栲胶;叶可养柞蚕。
5.白栎
别名:小白栎、白皮栎。
学名:Quercus fabri Hance.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深纵裂,小枝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绒毛;冬芽卵状圆锥形,芽长4~6mm,芽鳞多数,被疏毛。叶片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长7~18cm,宽2.5~9cm,顶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窄圆形,叶缘具波状锯齿或粗钝锯齿,幼时两面被灰黄色星状毛,侧脉每边8~12条,叶背支脉明显;叶柄长3~5mm,被棕黄色绒毛。雄花序长6~9cm,花序轴被绒毛,雌花序长1~4cm,生2~4朵花,壳斗杯形,包着坚果约1/3,直径0.8~1.1cm,高4~8mm;小苞片卵状被针形,排列紧密,坚果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1.5~1.8cm,径0.7~1cm。
物候期:花期4月,果期10月。
生态习性:喜光,喜温暖气候,较耐阴;喜深厚、湿润、肥沃土壤,也较耐干旱、瘠薄,但在肥沃湿润处生长最好。萌芽力强。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沙壤土上生长最好,排水不良或积水地不宜种植。与其他树种混交能形成良好的干形,深根性,萌芽力强,但不耐移植。抗污染、抗尘土、抗风能力都较强,寿命长。
分布:凉山州普格、金阳、雷波、越西、甘洛等县。
用途:坚果俗称“橡子”,外表硬壳,棕红色,内仁如花生仁,含有丰富的淀粉,含量达60%左右,在煮沸以后,橡子可直接食用或入面粉;橡子粉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脂肪、淀粉、蛋白质、单宁、钙、钾、钠、镁、铁、硒等元素一应俱全,尤其单宁更是其他元素不可替代的珍稀上品。《本草纲目》称其低热无毒、营养丰富;《中药大辞典》则指出:橡子取粉食,可健人,涩肠固脱,治泻痢脱肛及痔疮;《中国乡食大全》誉之“医食同源”。用橡仁加工制作的橡仁豆腐,味道鲜美,香中带甜。每百斤橡仁可酿55%vol的白酒20kg左右。白栎枝叶繁茂,终冬不落,宜作庭荫树于草坪中孤植、丛植,或在山坡上成片种植,也可作为其他花灌木的背景树。木材具光泽,花纹美丽,纹理直,结构略粗,不均匀,重量和硬度中等,强度高,干缩性略大,耐腐,常作地板用材。
6.大叶栎
别名:青杠树。
学名:Quercus griffithii Hook. f. et Thoms.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25m。小枝初被灰黄色疏毛或绒毛。后渐脱落。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25cm,宽4~9cm,顶端短渐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至窄楔形,叶缘具尖锯齿,叶背密生灰白色星状毛,有时脱落,沿中脉被长单毛。侧脉每边11~19条,直达齿端,叶背支脉明显;叶柄长0.5~1.3cm,被灰褐色长绒毛。壳斗杯形,包着坚果1/3~1/2,直径1.2~1.5cm,小苞片长卵状三角形。坚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直径0.8~1.2cm,高1.5~2cm;果脐微突起,直径约6mm。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700~2800m的森林中,常与峨眉栲、高山栲、光皮桦等混生。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越西、普格、雷波等县。
用途:种子食用、酿酒。木材坚硬,供矿柱、车辆、地板等用;树皮、壳斗可提取栲胶。
7.高山栎
学名:Quercus semicarpifolia Smith.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30m,幼枝被锈色柔毛,后渐脱落,具长圆形皮孔。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12cm,宽2~6cm,顶端圆钝,基部浅心,全缘或具刺状锯齿,叶面无毛或有稀疏星状毛,叶背被棕色星状毛及糠秕状粉末,侧脉8~15对;叶柄长2~5mm,无毛或有微毛,雄花序生于新枝基部,长3~5cm,除花序轴被灰褐色长毛外均无毛,果序长2~7cm,果序轴无毛,着生坚果1~2个,壳斗浅碗形或碟形,通常近于平展,包着坚果基部,直径1.5~2.5cm,高5~8mm;小苞片被针形,长2~3mm,被灰白色短绒毛,顶端褐色,坚果近球形,直径2~3cm,无毛或近顶部微有毛,有时带紫褐色;果脐平坦或微突起。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2150~3600m的疏林、灌木丛林中。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各县市均有分布。
用途:种子食用、酿酒。木材坚硬、耐久,可供制车辆、家具用材。
8.矮高山栎
别名:矮山栎。
学名:Quercus monimotricha Hand. -Mazz.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0.4~1.8m。小枝近轮生,被褐色簇生绒毛。叶硬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3.5cm,宽0.9~2.5cm,先端圆钝,具短尖或刺尖,基部近圆形或浅心形,边缘具长刺状锯齿,幼叶两面被灰黄色绒毛,老时表面中脉存毛或脱落,侧脉每边4~8条;叶柄长约1~3mm,密被毛。果单生或两枚对生;壳斗浅杯形,包着坚果基部,直径约0.8~1.1cm,高3~5mm;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mm,在口缘处伸出,被灰褐色柔毛。坚果卵形或近倒卵形,直径0.8~1cm,高1~1.5cm,无毛或顶端有微毛。
物候期:花期5~6月,果期翌年9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700~3500m的阳坡或山脊。
分布:攀枝花及凉山州各县市。
用途:种子食用、酿酒。
9.匙叶栎
别名:青橿。
学名:Quercus dolicholepis A. Camus.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小枝幼时被灰黄色星状柔毛,后渐脱落。叶革质,倒卵状匙形、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9.5cm,宽1.5~4.5cm,顶端圆形或钝尖,基部阔楔形、圆形或心形,叶缘上部有锯齿或全缘,幼叶两面有黄色单毛或束毛,老时叶背有毛或脱落,侧脉7~9对;叶柄长3~5mm,有绒毛。雄花序长3~8cm,花序轴被黄褐色绒毛。壳斗杯形,包着坚果2/3~3/4,连小苞片直径约2cm,高约1cm;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5mm,黑褐色,被灰白色柔毛,先端向外反曲。坚果卵形至近球形,直径1.3~1.5cm,高1.2~1.7cm,顶端有绒毛,果脐微突起。
物候期:花期3~5月,果期翌年10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2500~3000m的山地森林中。
分布:凉山州盐源、冕宁、雷波、木里等县。
用途:种子含淀粉。木材坚硬、耐久,可供制车辆、家具用材。树皮、壳斗含单宁可提取栲胶。
10.铁橡栎
学名:Quercus cocciferoides Hand. -Mazz.
形态特征:常绿或半常绿乔木,小枝幼时被绒毛,后渐脱落。叶片硬纸质,长椭圆形、卵状长椭圆形,长3~8cm,宽1.5~3.5cm,顶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偏斜,叶缘中部以上有锯齿,叶片幼时被毛,后渐脱落,侧脉5~9对。叶片两面支脉均明显;叶柄长4~8mm,被绒毛。雄花序长2~3cm,花序轴被苍黄色短绒毛;雌花序长约2.5cm,着生4~5朵花。壳斗杯形或壶形,包着坚果约3/4,直径1~1.5cm,高1~1.2cm;小苞片三角形,长约1mm,不紧贴壳斗壁,被星状毛。坚果近球形,直径约1cm,顶端短尖,有短毛,果脐微突起。
物候期:花期4~6月,果期9~11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1000~2500m的湿润沟谷、山地阳坡或干旱河谷地带,如金沙江。由于河谷地带气温高、湿度低,大树在2~3月间开花和发新叶前有一段落叶期,故称为半常绿树种,但小树长势旺盛,冬季小落叶。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各县市。
用途:坚果含有淀粉。木材可用作电杆横担,树皮可提取栲胶。
11.锥连栎
别名:法氏栎。
学名:Quercus franchetii Skan.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5~15m,小枝被灰黄色细绒毛。叶薄革质,微菱状椭圆形、倒卵形,长5~15cm,高2.5~4cm,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叶缘中部以上有腺状锯齿,幼叶两面密被灰黄色细绒毛,老时背面密被灰黄色腺毛,侧脉8~12对,直达齿端;叶柄长1~2.5cm,密被灰黄色绒毛。雄花序生于新枝基部,长4~5cm,花序轴被灰黄色绒毛;雌花序长12cm,有花5~6朵。果序长1~2cm,果序轴密被灰黄色绒毛。壳斗杯形,包着坚果约l/2,有时盘形;小苞片三角形,背部呈瘤状突起,被灰色绒毛。坚果近球形或矩圆形,径0.9~1.5cm,长1~1.3cm,露出壳斗部分有灰色细绒毛。
物候期:花期2~3月,果期9~10月。
生态习性:生于海拔900~2000m沟谷中。具有耐干热、火烧的生态适应性,常形成萌生灌丛,为干热河谷常绿阔叶林代表类型,是干热河谷的主要乔木树种。
分布:攀枝花市及凉山州内的冕宁、普格、宁南、盐源、木里等县市。
用途:坚果富含淀粉,可酿酒。木材可用作电杆横担,树皮可提取栲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