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楔子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正如南京大屠杀公祭鼎上镌刻的铭文所书,南京之痛,是中国之痛、世界之痛,更是人类文明之痛。把历史铭刻于钟鼎,正是为了守护这段无法抹去的记忆,捍卫一个不容否认的真相——这场泯灭人性的大屠杀为日本历史、人类文明留下了肮脏而耻辱的一页。

抗战前,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战争爆发后是日军重点打击的城市之一,沦陷时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并成为日军占领时期的统治中心,沦陷长达8年之久,造成人口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对每一个南京人来说,侵华日军大屠杀是一个永远的伤痛。

尽管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档案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已记入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但长期以来,一些不愿正视过往,甚至美化侵略的论调仍然时有出现,一些国家仍不愿意承担相应历史责任的现象仍然存在。

作为日本侵华战争受害最深的城市之一,作为日军大屠杀惨案的发生地,开展深入有效的抗战损失调研工作,清算日本侵华战争给南京这座城市带来的破坏、给南京人民带来的伤害,是对南京这座城市负责,对南京人民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2006年3月,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统一领导下,南京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工作启动。至2008年5月,历时26个月,我们有幸自始至终参与了这次调研工作。

其实,作为政府主导或参与的侵华日军南京暴行普查,历史上有过4次。

第一次调查,发生在全国性抗战爆发之后。1943年6月,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在重庆的国民政府决定筹设“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领导国统区和军政内部开展日军在华罪行的调查工作,从而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统计资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亦随迁南京办公,各项日军罪行调查工作迅速开展。其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案罪行调查,是该委员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1945至1946年,南京日军罪行调查和抗战损失调查机构相继成立,重点调查谋杀、屠杀及有组织、有计划之恐怖行为的罪行;调查强奸妇女或强迫妇女为娼的罪行;调查强迫占领地区民众服兵役的罪行;调查抢劫罪行;调查施行集体惩罚之行为的罪行;调查滥炸不设防城市或非军事目标的罪行等。因此,见证日军在汉中门外大屠杀的警察伍长德、学生徐静森等受害者,很快被调查人员记录在档。迄至1946年4月10日,南京市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公布统计南京大屠杀暴行遇难同胞人数为295525人。同年7月1日,南京大屠杀案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时公布,在前统计有29.5万余人遇难的基础上,加上救济总署在救济死难者家属过程中统计出的96260人,遇难者“共计已有三十九万余人”。

第二次关于侵华日军在南京暴行调查,时间跨度也较大。1960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日本史小组的4位教师,组织7名学生,对南京大屠杀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收集了许多难得的照片和资料,于1963年编撰完成《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一书。在列举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20万人”之说以及中国方面“30余万人”“39万余人”“50万人”等说法后认为:“总计被日寇屠杀而有案可考的达四十万人左右”。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经过深入调研,编辑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专辑》(1983年出版)一书,其中收入了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较为客观地介绍了中外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的审判,同时重新恢复了“30余万人惨死于南京大屠杀”的认定。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日本少数右翼分子加紧了对历史上发动侵略战争和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暴行的否定,理所当然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从而促使了社会各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深入研究。自1983年底起,由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直接负责,建立“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领导小组和“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是为侵华日军在南京暴行的第三次大调查。

经过全市各区县、街道和乡村普遍发动、认真搜寻,这次调查,共发现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1756人,逐个登记造册,留下证言,为准确地估算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信息。通过深入地挖掘包括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以及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重庆等地的图书馆等单位收藏的有关历史档案和报刊资料,最大限度地汇集了前人的工作成果。经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反复推敲,经过4年的努力,至1987年,建成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了15处南京大屠杀遗址纪念碑,出版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等配套书籍。巨大的系统工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官方、公众和学术界经过认真的、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形成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在30万人以上具有全新内涵的共识。

2005年,中共南京市委决定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在全市开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此为南京历史上第四次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调查,是国家层面下达的任务。市委明确提出,调查要更加扎实、有力、具体、准确,更加清楚准确地掌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更加清楚准确地掌握日本侵略在各个不同领域、地区和方面对中国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全市13个区(县)均成立由区(县)委分管书记或常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区(县)委党史办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抗战课题调研工作小组,并抽调部分乡镇和街道的组织干事、社区工作人员等开展调研。

根据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的部署,南京市的调研工作重点放在县区两级,重点查找省、市、县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及句容、镇江、扬州、仪征、合肥、无锡等周边地区的有关档案和文献资料。同时,采取拉网式、筛选式、走访式、梳理式等方法,对重点区县70岁以上的老人调查走访,又获取了一批南京大屠杀新的见证人、亲历者和口述资料。

作为调查人,我们积攒了大量的资料卡片和采访札记。

尽管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作品林林总总,尽管时间过去多年,但是把调研过程记下来的强烈念头不时地冲击着调查人心灵的深处。

在省市作家协会和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调查情况,我们开始了新一次“南京大屠杀”的田野调查,以飨读者和后来的研究者,昭告天下及后世,告慰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在天之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湖山社区遇难同胞﹃以史为鉴碑﹄纪念碑

位置:江宁区汤山街道湖山社区公墓,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湖山村委会2005年8月15日立。

民国二十六年冬日初四(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六日),日军侵入湖山,村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痛不欲生。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六十四人遇难(大多死于南京沦陷前后),十五家绝户,二百多间房屋被焚。

中国军队曾在棒槌山、岘山等地抗击入侵,许多官兵阵亡。沦陷后,新四军在此依靠人民,坚持敌后抗战,直到胜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纪念遇难和阵亡同胞,增强爱国情怀,立志振兴中华,呼吁制止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特立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