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战场、刑场、坟场
普德寺与雨花台风景区紧密相连,位于雨花台高地的西北。雨花台旧称“聚宝山”“玛瑙岗”,相传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云光的法师在东岗之巅讲经说法,感动苍天,落花如雨,变成宝石,因而得名。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有“金陵南大门”之称,兵家必争之地。东吴孙策破刘繇、南宋金兵入侵、太平天国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在雨花台残酷杀害了众多共产党员和各界爱国志士,使雨花台的每一块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革命烈士的忠骨。
1937年12月10日至13日,这里又爆发了抵抗日军壮烈的保卫战。
日军沿京芜铁路侵占大胜关、牛首山后,中国军队不得不后撤至雨花台一线。
守卫在雨花台一线的是第七十二军,辖第八十八师,由军长孙元良兼师长,左以第八十七师等部,右以第五十一师阵地相邻。12月10日,日军迫近雨花台,担任正面进攻的是日第六师团第十三、二十三和第四十五、四十七4个联队。向雨花台猛烈进攻,一次次地被守军第七十二军八十八师官兵打下去。旅长高致嵩“多次率众奋勇逆袭,与冲入我军阵地的日军白刃格斗,杀得敌人胆战心惊,败退而归”。与第二六四旅并肩战斗的第二六二旅旅长朱赤亲率敢死队奋勇杀入敌阵,打败了日军多次集团冲锋,使日军伤亡惨重,遗尸累累。当天,雨花台右翼阵地被敌突破,中华门城门来不及关闭,就被300余敌军冲入。守军当即与敌人进行激烈的巷战,终于全歼这股敌人。
守在左翼山头的五二八团与日军冲杀肉搏,昼夜血战,杀声动地,热血涌满了山岗。12日晨,日军集中大批飞机与数十门重炮,配合数千步兵,再次向雨花台阵地发起集团冲锋。守卫雨花台主阵地的第八十八师官兵浴血奋战,第二六二旅旅长朱赤、第二六四旅旅长高致嵩、团长韩宪云、华品章、李杰等先后壮烈牺牲,大批官兵为国捐躯。
中午,雨花台主阵地失陷。退入城门的八十八师和守城的五十一师官兵拼力用机枪、步枪和手榴弹阻击,许多勇士成为不朽的鬼雄。从正午起,开始不断有小股日军冲上城墙,双方近距离生死肉搏,战斗空前惨烈。“万千无秩序的士兵,自发自动地迎冲过去,把他们的身体当作城墙,因此,得以阻遏一下敌人的长驱”。
临近中华门的安德门、赛公桥(即赛虹桥)、水西门等处也爆发了激烈的战斗。12日拂晓时分,“赛公桥为敌突破数次,守军官兵英勇与敌肉搏,经三小时之恶战,终将赛公桥阵地完全恢复。”直至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时,赛公桥上空仍然高高飘扬着中国军旗。是役,第五十一师三○二团团长程智阵亡,营长以下伤亡1700余名。
中国守军英勇而悲壮的抵抗,使日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日方资料记载,仅日军第六师团谷寿夫部队在进攻中华门的战斗中死亡230人,伤1041人。
从13日清晨,日军谷寿夫、中岛、末松等部队以坦克车开道,潮水般地涌入南京,枪炮和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疯狂地向在中华路、中山东路、中央路、中山北路等马路上逃命的人群猛烈扫射,成群结队老人、妇女和儿童,以及混杂在难民中的国民党军队的散兵和伤员,纷纷倒毙刀枪之下。
短短数日,中华门内外的大街小巷、庙宇楼台、庭院房室、码头车站,到处是被残杀的尸体。炸毁的汽车、燃烧的房梁、残缺的遗尸,东一堆西一摊布满街道……
日军还大肆搜捕青壮年,押到郊外进行集体屠杀。其手段残忍,骇人听闻。
有的在难民身上先浇上汽油,迫其逃跑后,再用机枪扫射,枪弹落处,火光随之燃起;有的把难民杀后割下人头,挑在枪上,漫步街头,嬉笑取乐;有的故意放火诱人救火,再捉住用绳子绑起抛入火中;有的把人捆在电线杆上,下面堆起干柴,慢慢烧烤,待人烧焦,才狂呼而去;有的割去难民的耳鼻,有的挖出难民的眼睛,有的把难民当成活靶……
疯狂大屠杀持续了40多天。
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1947年度审字第一号判决书认定:“12月12日,乡妇王徐氏,在中华门外下码头,遭日军枭首焚尸。同月13日,乡民魏小山,因谷寿夫部队在中华门堆草巷纵火,驰往施救,致被砍死。同日,僧隆敬、隆慧及尼真行、灯高、灯元等,亦于中华门外庙庵内,悉遭屠戮。14日,市民姚加隆携眷避难于中华门斩龙桥,又遭日军将其妻奸杀,八岁幼儿、三岁幼女,因在旁哀泣,被用枪尖挑入火中,活焚而毙。同月13日至17日,时值严寒,驻中华门外日军,勒令乡民30余人,入水捞鱼。从则冻毙,违亦遭戮,并将一老叟,绑悬树梢,以枪瞄准,作打靶练习,终至命中,绳断跌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