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诺祭扫18年的清洁女工

守诺祭扫18年的清洁女工

1937年12月13日凌晨,是个令人久久难忘的日子。枪炮声不绝于耳,日军攻破中华门及中山门向南京城内冲杀,中山北路沿线人流如潮,疲于奔命,涌向下关。为稳定人心,支援抗敌前线,84名留守员工响应工厂号召,坚守生产岗位,继续发电。

再次寻访“死难工人纪念碑”时,我们巧遇了邓成翠老人。

“他们本来可以逃生,但最后都留下来坚持发电”,满头白发、今年70岁的老人——鼓楼区保洁女工邓成翠慢慢俯下身子,抚摸着位于下关电厂老厂区一角的“死难工人纪念碑”上的名字说,“这批工人一直坚持到南京沦陷以后才停止发电,当时他们以为躲进英国人的地方会安全,哪知道……”她叹息道。

1965年,她的丈夫与解放战争时期电厂的护厂工人是战友,退伍时他承诺战友,每年代为祭拜战友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先人。

邓成翠的丈夫于1961年入伍当兵。当年才20岁出头、意气风发、英姿飒爽的小伙子,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战友。大伙承诺,今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把各自的亲人当做自己家人对待。1965年,邓成翠的丈夫退伍留在了南京。临分别时,战友告诉他,自己的先人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埋在了下关电厂,问他能否今后每年都去代为祭拜。邓成翠的丈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之后几十年,不管烈日当头,还是寒冬腊月,他每周都会去下关电厂死难工人纪念碑祭拜逝去的“亲人”。

“下关发电所设备不能拆迁,他们坚持发电到最后一刻”,2001年,邓成翠和他结婚后第五天,丈夫就带着她来到下关电厂死难工人纪念碑前,给她讲了45名工人遇难是为保卫南京,保证军需用电,更为了稳定人心而死的故事。从此,每周来祭拜就变成了两个人的事儿。

2016年丈夫被查出胃癌。临进手术室之前,他拉住了邓成翠。“他和我说,他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我之后还能定期去下关电厂祭拜。”老伴儿最终还是因为病情过重,永远离开了她,但是,为实践自己的诺言,她已默默祭扫18年。

年月久远,邓成翠也记不清亡夫战友的亲人姓甚名谁,但每周来祭扫,却成了邓成翠雷打不动的习惯。“老伴儿向来低调,这事儿我们谁都没告诉,连子女都不知道,不知不觉已经18年了。”

如今下关电厂早已拆迁,为了保护纪念碑,四周被绿幕围墙包裹着,进出的小门被保安用铁锁给锁住了。

“一开始工地保安怕不安全,愣是不让我进。我就和他们说我是义务过来清扫纪念碑的,久而久之保安也就放心了。”现在,一见到邓成翠拿着大扫帚来到工地侧门时,保安还会和邓成翠打个招呼,然后打开门放邓阿姨进去打扫。

负责该区域的保安告诉我们,虽然不清楚邓成翠的故事,但是经常看到她来清扫。提到她,同事们都说她人蛮好的。他还表示:“邓阿姨什么事都抢着做,早上我们七点半上班,六点多钟就看到她在打扫卫生了。”

“老头子的战友不在南京,年龄也快80岁了。早些年还会回南京祭扫,近几年已经不常回来了。”邓成翠坦言,自己70岁了,虽然身体健朗,但说不定哪一天就干不动了,等到那天到来时,不知道谁可以接过这把责任感满满的扫帚,继续清扫纪念碑。

2019年3月,经群众推荐,邓成翠入选江苏省文明办“好人榜”。

邓成翠在祭扫中          韩娃丽_摄

(1)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9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

鼓楼区江边路13号,1985年南京市人民政府立。

中山码头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遗址之一,当时避居国际安全区之青壮难民,在此惨遭杀害者,共达万人以上。其中,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傍晚,日军从避居于原华侨招待所之难民中,捕获所谓有“当兵”嫌疑者五千余人,押解于此,用机枪集体射杀后,弃尸江中。十二月十八日,日军又从避居于大方巷之难民中,搜捕青年四千余名押解于此,复用机枪射杀。在此先后,日军还于毗近之南通路北麦地和九甲圩江边,枪杀我难民八百余人。悲夫其时码头顿成鬼域,同胞罹难枉死,其情惨矣!呜呼,政暗国弱,何可安全?欲免外侮,惟赖自强。今虽时殊势异,仍当“前事不忘”。爰立此碑,勖勉后人:牢记历史,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