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中逆行者:约翰·马吉
就在人们寻觅安全逃难之时,有位逆行者却在下关一带四处奔走,他就是美籍传教士约翰·马吉(John Magee)。
1937年12月13日,在隆隆的炮声中,以马吉为主席的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成立,并开始全力救助难民与士兵的工作。红十字会对伤员的帮助也遭到日军的无理阻挠,马吉一直跟着救护车,因为他知道一旦没有外国人在场,汽车马上就会被日本人抢走。
约翰·马吉旧居坐落于明城墙的挹江门外凤仪里,今绣球公园的一侧。绣球公园始建于1952年,因园内有绣球山而得名,现今已成为阅江楼、静海寺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约翰·马吉1884年10月出身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后在耶鲁大学和麻省剑桥圣公会神学院获得学士和神学硕士学位,1912年来中国宣教,1915年,租赁下挹江门三幢楼房,作为中华圣公会的布道所,并以“以道胜世”命名为道胜堂。他所创办的“益智小学”后也改为“道胜小学”“道胜中学”,今址为南京第十二中学。
淞沪会战后,日军的侵略魔爪由上海开始向内地延伸,在南京岌岌可危之时,美国大使馆多次要求约翰·马吉尽快离开。但马吉矢志不渝地表示要留下来,与中国人共渡难关。11月22日,约翰·马吉与德国人拉贝、美国宣教士贝德士、魏特琳等人出于人道主义,效法法国神父饶家驹在上海建立南市安全区的模式建立一个“南京安全区”,给中国难民提供避难所。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西门子洋行驻南京代表约翰·拉贝任主席,约翰·马吉为委员之一。
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到处抢劫杀人,尤其强奸城内妇女的兽行更是天天发生。因马吉住的道胜堂为美国财产,日军不敢肆意胡为,因此成了中国妇女的避难所,这里住满了来寻求庇护和他从日军魔爪下拯救出来的中国妇女。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这些外籍侨民,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无辜者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丧生。
在南京大屠杀的两个多月间,马吉曾经给日本大使馆和日本占领军最高指挥机构写了400多份抗议书和报告书,强烈要求停止暴行。他利用职务之便,冒着生命危险,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地将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拍摄下来。当时,日军对外籍人士行动严格控制,摄影、摄像绝对禁止。通过他拍摄的这些镜头,我们看到,日军坦克和大炮正疯狂地炮击南京城,机枪正对着无辜的成群的市民进行猛烈地扫射,城内到处是残垣断壁,受日军奸淫的中国妇女,惨不忍睹被汽油烧焦的尸体,街道上、水塘中到处是被日军血腥屠杀的平民……特别是1937年12月21日,在南京鼓楼医院诸多被日军残害前来救治的市民,都被录进了他的镜头,他们中有些人后来成为控诉南京大屠杀的证人。其中一名正在被救治的病人,是当年怀有6个月身孕的李秀英,因反抗日本兵强暴,她身中37刀。幸存下来的李秀英曾在战后多次赴日本参加和平集会,控诉日军暴行。
长期以来,对于“马吉影像”到底存在不存在,中国人、日本人都十分关注。1938年初,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将马吉牧师拍摄的一部分影片缝在大衣里,秘密带出南京到了上海,与在上海的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一起对影片进行了剪辑,并给影片的各部分加了英文标题。这部纪录片由上海柯达公司制作了4份拷贝:一部送给英国“调解联谊会”的女传教士穆里尔·莱斯特小姐;一部给德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罗森;一部由费奇带回美国;还有一部辗转送到美国国会,被存放于美国国家档案馆。在东京审判日本战争罪行法庭开庭期间,马吉曾提供证言和宣誓书,他是出庭作证的目击者之一,不知道什么原因,法庭上没有根据马吉的要求放映他的影片。
马吉(中)在南京安全区总部门前
除了这些有限的宣传外,这部影片实际上不为一般公众所知。当时电视还没有生产和普及起来,对一般的普通民众,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就知之更少了。再加上冷战期间美国的政策偏向日本,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就完全被封冻起来。到1948年以后,南京大屠杀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少被提及,这些影片好像从人间“蒸发”,也逐渐为世人所遗忘。1990年底,纽约对日索赔基金会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征集南京大屠杀史料的启事。乔治·费奇的女儿爱迪斯·费奇看到启事后,与基金会取得了联系,并讲述了她父亲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之后,美国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从爱迪斯·费奇那里得到了乔治·费奇的回忆录《我在中国八十年》,其中有一段内容详细讲述了他将马吉拍摄的胶片偷偷带往上海、制作4份拷贝的过程。
1991年8月,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从家中地下室里存放的父亲遗物中,找到了马吉牧师当年拍摄的胶片拷贝和使用的那台16毫米摄影机。2002年10月2日,大卫·马吉将摄影机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该馆的一件珍贵历史文物。为铭记马吉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感人事迹,2002年10月,经南京市政府批准,市第十二中学的图书馆命名为约翰·马吉图书馆。
2014年12月13日,在首个国家公祭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提到了三位国际友人,他们是德国人约翰·拉贝、丹麦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和美国人约翰·马吉,并指出:“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约翰·马吉以实际行动救助了成千上万的中国难民,同时也记录了日军的暴行,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2019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捐赠仪式,接受两件重要文物史料:马吉影像1991年转录“37分钟”版“一寸盘”及德国牧师戴克受邵子平之托寻找《拉贝日记》经过的公证文件。目前,两件重要文物史料均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最珍贵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