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立武与“国际安全区”建立

杭立武与“国际安全区”建立

“南京国际安全区”的发起人是当时金陵大学校董会董事长杭立武。

杭立武(1904—1991),安徽滁县人。1923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2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受聘为中央大学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与许多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等相互往来。淞沪会战一结束,日军即部署了对南京的进攻。在日军疯狂进攻下,嘉兴、苏州、广德、芜湖、无锡、江阴要塞等相继失守,日军即将兵临南京城下。

在南京岌岌可危之时,杭立武从报纸上得知一名饶神父在上海设立安全区,保护了不少妇女儿童。考虑到日本进攻南京后,城内必然还有大量平民无法撤离,便萌生了效仿上海成立难民区的想法。1982年9月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第41卷第3期刊登了杭立武的回忆文章《筹组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经过》。文章中,他写道:“1937年11月,我在南京看到报纸报道上海有一个饶神父,在上海设难民区,容纳很多妇女和小孩。我忽然动脑筋,觉得日本将进攻南京了,我准备成立一个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设置一个难民区。那时我是金陵大学校董会的董事长,认得金陵大学的许多美国人,同时我也是中英文教基金会的总干事,和许多英国人、德国人有来往。我约了一二十个外国人,我说我们要设一个难民区,他们都同意,他们认为这是一件人道的事情,应该赞同。我们这个难民区很自然地就把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划进去,一直到鼓楼、新街口。划好后,我们就写信给上海饶神父,请他把地图给日本的司令看,请他同意我们成立难民区,并且答应以后不要骚扰难民区。”(1)

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公推德国人约翰·拉贝为主席,总干事是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干事乔治·费奇,副总干事是杭立武。安全区采用和上海南市难民区相同的标记:白底红圈中间一个红十字,并划定安全区的范围:东面,沿中山路往西北从新街口到山西路广场为界;北面,从山西路广场往西到西康路(即新住宅区的西南界路)为界;西面,沿西康路向南至汉口路交界(即新住宅区的西南角) ,又向东南成直线到上海路与汉中路交界处为界;南面,以汉中路与上海路交界到原起点的新街口为界,总面积大约3.86平方公里,设立25个难民区。

国民政府也支持安全区的建立。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的张群,把他居住的宁海路5号的私宅交给德国大使馆,由大使馆转交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使用;首都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应国际委员会的要求,拆除了难民区范围内一切军事设施。南京市市长马超俊于11月30日致函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先后拨给大米3万担,面粉2万袋,以及食盐和10万美元现金,并把难民区的行政权交给了国际委员会。在杭立武面见张群时,张群向他提出了转运朝天宫故宫文物博物院的意见,这个意见得到在苏州督战的蒋介石的赞成,复电指示杭立武尽力投入文物抢运工作。权衡后,杭立武把难民区的事交代给了他人,自己担当了搬运文物的重任。

从1937年11月20日到12月8日短短的19天里,杭立武动用了一切力量组织文物的抢运工作。抢运分水、陆两条路线,陆路由军委调拨车辆,沿着津浦铁路转陇海线到宝鸡,再换装卡车入川;水路方面,由于国内轮船找不到,只好最后租到一家英商轮船,溯长江运到汉口再转运四川。就在南京沦陷的前二天,14571箱故宫文物水陆并进运往了安全的大后方,抗战胜利后全部运返南京,为保护中华文明瑰宝安全作出极大贡献。抗战期间,他任国民参政会参议员、美国联合援华会会长,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他随国民党退至台湾,1991年2月逝世。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最黑暗的一天。

日军破城后,先后在太平门、江边、幕府山、汉中门、江东门、南京东郊等地大肆屠杀市民、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官兵,一时间血雨腥风,尸首遍地,惨状触目惊心,人人恐慌,南京已成为一座“鬼城”,一些幸存的人纷纷逃往安全区,希望能在安全区内逃过日军的“魔爪”。25个难民区顿时人满为患,共收留难民约25万人,其中金陵大学空房较多,收容难民多达3万余人。

善良的民众天真地认为躲在难民区内是安全的,但是他们没有料到日军公然破坏国际法准则,肆无忌惮到难民区内进行抢劫、强奸、杀人,安全区竟成为日军对无辜百姓无所顾忌尽情施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