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枪炮声中坚守岗位

在枪炮声中坚守岗位

下关电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金陵电灯官厂的建立。

1909年6月,为迎接首届博览会在南京举办,两江总督府在南京西华门外的旗下街(今西华巷南段)建造了“金陵电灯官厂”,供给江宁将军府与两江总督府两个衙门的晚间照明。辛亥革命爆发后,金陵电灯官厂由江苏省实业厅接管,更名为省立南京电灯厂。但是,作为南京最繁华热闹地区之一的下关大马路、商埠街一带照明仍然使用蜡烛、油灯,引起一些商家不满。于是,商会中的商董们联名向当局写信,要求在江边建立分厂。考虑到西华门交通上运煤困难,以及内秦淮河水源不足等原因,省政府决定在江边建立分厂,定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下关发电所。分厂于1920年10月建成发电,与西华门发电所形成“一厂两所”的格局。

1927年,国民政府在定都南京后,南京市电灯厂更名为建设委员会首都电厂。由于用电量激增,省政府逐步加大了下关发电所的扩建改造,到1937年,“两所”的小型机组全部关闭,由下关发电所向全市供电。当年6月,电厂移交给扬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官办改为官商合办,变更为扬子电气公司首都电厂。“官”是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商”是指扬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为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总经理是潘铭新。

我们找到1994年下关发电厂内部出版的《下关发电厂工人运动史(1909—1990)》,书中记载:“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侵入南京前夕,国民党军政机关开始向四川重庆内地撤退,南京大专院校和部分工厂亦做好撤退的准备。在形势紧张关头,电厂厂长陆法曾接到南京市市长马超俊打来的电话:‘首都电厂的机关可以向后方撤退,职员可以疏散,但下关发电所必须坚持发电,一是为保卫南京军事上需要用电;二是可以稳定人心,如果发电所关门,则人心更慌。’当月下旬的一天,陆法曾召开全厂员工大会进行动员,传达了马超俊的要求,动员下关发电所员工坚守岗位,连续发电。会上决定,由副工程师徐士英带领84名员工留下坚持发电,每人预发4个月的双薪,其余非生产人员,因战事迫在眉睫,作暂时疏散,由厂方发给遣散费,各自回家或去别处另找工作,自谋生活。员工安排妥当后,陆法曾带领首都电厂几位主要职员及部分留守员工的家属,于11月28日乘船离开南京前往汉口。”

84名工人在徐士英的带领下,留在厂内坚持发电。

12月9日,在电厂已能清晰听到日军进攻紫金山与雨花台的隆隆炮声,一切迹象表明南京城已岌岌可危。一些留守的工人内心开始动摇了,想离开发电所。徐士英告诉工人们,没有上级的命令,不能撤退,不能停机。同时,徐士英派人向市长马超俊和卫戍总司令唐生智报告,请示何时停机撤退。卫戍总司令部断然拒绝电厂停机要求,并下令“私撤者以军法论处”。

12月13日,日军已攻入南京,沿着中山路向挹江门方向追击国民党残兵及逃难的群众。但下关发电所员工全然不顾外面发生的事,早上6时左右,仍坚守岗位,继续发电。这时,有不少逃难群众涌进了厂区,带来不少战事进展的消息,也影响到工人正常操作。这时,徐士英再次打电话请求市长马超俊,但电话已无人接听。面对这种突遇情况,为保护工人生命安全,徐士英决然地下令熄火、停机。关上厂房大门,他带领工人离开发电所,奔向江边煤炭港码头。谁知事先准备好的船只早已不知去向,他们只好随着人流撤退到英国商人开办的“和记洋行蛋厂”,权作暂且避难。

经查点人数,到“和记洋行蛋厂”避难的共53名工人,其余31人在奔逃中均已失散。“和记洋行蛋厂”厂内厂外挤满了躲避逃难的人群,老老少少,人声鼎沸,没有吃没有喝,好不容易捱过了一天,即12月14日晨,大批日军冲进“和记洋行蛋厂”,将数以千计的难民全部驱赶到煤炭港附近的江边拘押。这时,日军发现“和记洋行蛋厂”内有2辆汽车,但发动不了。“和记洋行蛋厂”内一名认识徐士英的工人向日军的一个头目推荐说,徐是机械工程师,会修理汽车和配钥匙。于是,徐士英当即被日军拖出来留在厂里修理汽车,会简单日语的赵阿荣也被留下给他们烧饭。赵阿荣想趁机喊上工友周根荣、薛和福、孙有发、李金山4人一起留下,被日军制止。

12月15日子夜,日军将被拘禁在江边的数千名难民,男男女女还有小孩,分批押到江边。难民刚踏上江堤,就遭到事先埋伏在那里的日军以机枪轮番扫射,惨死江边。崔省福后来回忆说,那天夜里,他与其他难民已经2天没吃没喝了,又饿又冷,脚被冻得逐渐失去知觉,又不知道将来发生什么,大家虽然心中都惴惴不安,但都挤靠在一起相互取暖以避寒风。此时,他突然听到机关枪的“哒哒哒”声,不知道有多少挺机枪在向人群射击,顿时,人们都惊叫起来,哭声、喊叫声、机枪声响成一片,只见在他前面、左右的人不断地倒下。就在他惊悚不知所措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只觉得耳朵“嗡”的一声就倒了下去。醒来时,天已微明,他的四周全是男人、女人、小孩子的尸体,身下的土地被鲜血浸透。他忍着剧痛,爬过无数个死人堆,死里逃生,得以生还。

其他工友则没有他那样幸运了,45名工人和数千名同胞被日军残忍地杀害,躺在长江岸边,任由江水拍打……

1945年10月25日,原南京首都电厂总工程师兼代厂长陆法曾,向南京市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呈报了该厂40余名员工与3000多人的被拘者同遭日军杀害的惨况,其呈文曰:

南京首都电厂于南京沦陷之前,奉命维持供电业务,在未得命令之前,不得停止。故在中山码头旁本厂发电厂内有工人50人,由副总工程师徐士英率领在厂维持发电工作,迄12月13日首都沦陷后方率领工人退出电厂。但其时交通已断绝,进城既已不能,渡江舟船亦已被夺无余,乃退至煤炭港英商和记冷藏厂内暂避。因事前曾与该厂预约,并得该厂管理人员的同意,故到达时,即被收留。后敌军到达下关,并到和记厂内检查,特别严厉,除有文件证明身份确系和记公司雇员外,均被捕围禁于煤炭港下游之江边,被拘禁者约有3000之众,发电所员工51人,除有2人中途失散未曾到达和记厂外,其余均被拘禁,副总工程师徐士英得和记厂友人之介绍,为敌军配制汽车电钥,而得免难。另有赵阿荣,因曾在沪敌纱厂内工作,稍能说日语,得与敌兵谈话,而被释出为敌军煮饭。另有工人2名,又经赵阿荣之要求助理工作而被释。该被释工人正在设法营救其同仁之时,江边围禁各人忽被全部杀害。其初以机枪扫射,继即将各被害人驱入附近茅屋内禁闭,再堆积木柴浇上汽油于茅屋四周,放火燃烧,致被害人一部分有被烧死者。在枪杀群内有电厂木工2人,虽已中枪而未致命,待敌兵离去,乃得逃回和记厂内,而得更生。至电厂退出中途失散2人,其中一人避在友人之家未被害,一人则独自向下游行走,在江边遇敌兵,亦被枪杀…… (1)

母亲河在呜咽,为不能保护自己的儿女而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