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所村、五所村成为当时最大的难民收容所
在1937年的南京暴行中,日军在草鞋峡集体屠杀人数最多,场景尤为惨烈,手段极其残忍,令人不寒而栗。在那个可怕的冬天,5万多名中国士兵和平民在这里被惨遭杀害,只有数人幸存。
草鞋峡是那些战俘和难民生前度过最后一夜的地方。
那一天,应该是1937年12月18日。
幕府山位于主城东北,是南京重要山脉之一,紧邻长江,延绵起伏,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与江岸平行,全长约6公里,山有五峰,主峰北崮峰海拔205米,是拱卫南京的天然屏障。临江一侧,峭壁悬崖,自六朝后一直为军事重地。之所以命名为幕府山,其来历始于东晋。相传元嘉元年(307),司马睿任安东将军时曾在此设幕府(参谋部),故称。实际上,根据现代出土文物记载,此山在东吴时已称“莫府山”。古代“莫”与“幕”通用。幕府山虽为军事重地,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也有很多,有幕府登高、达摩古洞、永济江流、化龙丽地、嘉善闻经等,其中“幕府登高”为清代金陵48景之一。
1937年12月14日,日军第十三师团山田支队占据下关及幕府山一带后,即将逃至幕府山周围的大批难民及来不及渡江的被俘守军士兵,拘禁在幕府山军营及附近的四所村、五所村等处,总数达5万多人。
五所村、四所村时属第七区,今属鼓楼区建宁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建宁路的北部,中央门立交桥西面。民国时期开辟中央门通往火车站的道路时,沿途还有城河路、民生街、晓街、长平路、四所村、栅栏门、绥远路等路名。
当年的四所村、五所村一带到处是低矮的平房和农田。由于靠近江边和沪宁铁路,聚集了大批难民。日军占领下关后,将众多俘虏和难民圈禁在这里。没有水,没有食物,俘虏身上钱物也被搜括一空,许多伤病士兵和老弱难民因疼痛、饥饿难熬不断发生骚动,立即遭到日军凶残的镇压,有的难民因口渴难忍跑到附近的小沟,水还没有喝上就倒在日军的枪下。
当年刚7岁的刘贵祥,家住下关五所村,他的父亲在丁家桥国民党党部任消防队队长,家里母亲、姐姐、妹妹,还有一个刚出生的弟弟。他说:“12月13日,日军进城那天,我们躲在家里。……五所村、四所村的房子都是草房,全部着了火。我的弟弟刘贵宝烧伤了。我们从屋子里跑了出来,惊慌之中,父亲只从火中将祖传的鸳鸯宝剑抢了出来。到了门外,只见十多个日本兵端着枪,将老百姓往村里的水塘里赶,我的弟弟本来已被烧伤,一遇水,很快就死了。日本兵还将我父亲手中的鸳鸯剑抢去,我父亲不依,就被当场枪杀了,倒在塘边的堤埂上,村里还有十多个青壮年男子也被枪杀了。由于我们刚搬到村里不久,所以那些人的名字也不知道。”(1)
到12月17日,短短几天,这里就关押了二三万战俘和难民,成为日军大屠杀时最大的难民关押点之一。
根据日军占领军第三师团的命令,第六十八联队于17日晚就准备下手了。
为便于对遇难者尸体的处理,他们选择上元门附近的草鞋峡作为集中屠杀地。从四所村到上元门有三四公里,沿护城河旁的一条石子马路一直向东,即可抵达。为防止难民逃脱,他们从晚上就开始准备,命令难民们相互捆绑,稍有不从即予以就地处决。
清早,在日军驱赶下,难民们四五人一排,两边是荷枪实弹凶神恶煞的日军,拉着足有数公里的长队开始出发……
幸存者、原中国军队第三十六师第二一五团火炮连一等炮手石明,亲身经历了草鞋峡屠杀中的厄难。他身中枪弹,又被刺了3刀,幸未伤及要害。他说:“下午日军来到江边,这里有几万人都当了俘虏,内有很多难民。日军把我们像赶小猪一样,赶到草鞋峡开始大屠杀。先用机枪扫,再用刺刀戳,还向人堆里扔手榴弹。当时,我的头被机枪打了个大豁子,有十几厘米长,我倒在死人堆里,日本人又在我身上用刺刀扎。我的脸部挨了一刀,左手臂又挨一刀,后背被刺一刀,由于未及要害,幸免一死。”(2)
曾根一夫,1937年随日军名古屋第三师团参加淞沪会战,时任第三师团第六十八联队分队长。在他撰写的《我所记录的南京屠杀(续)》一文中,他说:“杀戮俘虏是从12月17日到18日的夜里进行的。中午开始把俘虏两手反绑在背后,再一个接一个地连在一起,然后带到离收容所大约四公里路的长江边上。因为有1万多人,所以等到把他们全部押送到江边时,天已经黑了。远远可以看见江中心有一个岛,上司说:‘把他们收容到那座岛上去。’然而,这时突然听到‘射击!’的命令,我们一齐开火,射击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之久。眼前只见俘虏们徒劳地东逃西窜,为了逃避水平射击,他们拼命地往死人堆上方爬,结果一下就堆起一个三四米高的人墙。”(3)
日军将城内壮年平民押上汽车运至郊区屠杀
栗原氏所属部队编撰的《本地部队从战史》中也记载说:“军部下达了‘处死’的命令,但是山田梅二旅团长却决定将俘虏放到对岸去。然而,就在把俘虏分乘在十几艘船上向对岸驶去时,对岸向俘虏开了火。于是,留在岸上的俘虏开始骚乱,袭击看守他们的日本兵,于是我们开火,打死了一千来人。”(4)
屠杀过程究竟是怎样,我们已不得而知,但5万余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已成为铁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