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山炮台与“万人坑”
通过史料查阅,我们知道乌龙山炮台的失守与侵华日军燕子矶大屠杀和北家边“万人坑”密切相关。
中午,我们在燕子矶公园外的一个小饭店吃了午饭,决定按计划继续寻访乌龙山炮台和北家边“万人坑”遗址。
乌龙山炮台位于燕子矶公园的下游,沿江岸向东徒步不到6公里。
通过滴滴网约平台,我们乘出租车从燕子矶出发,经太平村左拐,沿新港大道直行,穿过绕城公路、长江二桥连接线、惠新路,由于地铁1号线北延工程车行缓慢,约半个小才到乌龙山。
路上,仇庆江热情地告诉我们:“古炮台遗址现在已改称为乌龙山公园,2013年被栖霞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平常去的人并不多,听说近两年在周围新发现了炮台遗迹。”
南京保卫战之前,中国军队在紧靠乌龙山炮台以东江面布设水雷,沉下招商局“永清”号趸船以及其他船舶4000多吨构成第一道封锁线,又用麻条在江面构筑可以缠绕军舰螺旋桨的两道封锁线,共同构成乌龙山阻塞线。并在乌龙山斜对面的六合划子口部署从“海圻”号巡洋舰上拆下的47毫米速射炮,配合乌龙山炮台封锁长江。
1937年12月初,南京保卫战打响后,日本海军前进至乌龙山阻塞线前,遭到中国军队江防要塞的猛烈炮击,只好调头逃窜。之后,日军增援舰艇又企图冲过江面,再次与乌龙山炮台交火,但仍未能越过栖霞乌龙山江面一步,成为南京江面最后一道屏障。乌龙山炮台扼守住了长江航道,为延缓南京沦陷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不是乌龙山炮台配合阻塞线封锁长江,日军就可以从上海沿江而上,迅速在下关登陆,切断中国军队的退路。日军上海派遣军参谋长饭沼守在1937年12月12日的日记里曾记载了日本军舰遇到炮台阻击,被迫“停在炮台下游”的史实。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澄镇宁各要塞区作战经过及心得概要》记载,1937年12月10日,日军飞机向尧化门、甘家巷的中国军队阵地狂轰滥炸,被乌龙山炮台高射炮击退。11日上午10时,日本军队发动了猛烈进攻,炮台向敌人密集部队猛射,给予大量杀伤。下午6时,炮台已经被敌军包围。这一天,炮台高射炮又击落日军飞机1架。次日上午11点半,与划子口海炮配合再次击毁日本海军驱逐舰1艘。
12日傍晚,唐生智下达分头突围撤出战斗的命令,要求要塞部队负责掩护。固守乌龙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的卫戍司令部第二军团,应最后撤退,但军团长徐源泉于12日下午即率其第四十一师和第四十八师从鱼雷营及燕子矶附近的周家沙和黄泥荡码头乘坐其预先控制于该处的民船,大部渡至江北,经安徽去了江西。
接到撤退命令,乌龙山要塞部队将各炮台的炮栓卸下来,就地掩埋,准备当晚渡江北撤。就在这时,日军舰艇重新开进南京江面,企图阻止部队北渡。副台长彭玉山带领官兵冒死回到炮台,重新挖出炮栓,装备剩下2门火炮及8门山炮,猛烈地向日军舰艇炮击,再次击溃日军的进攻,为军民的北撤争取了时间。
战斗持续至13日凌晨,由于日军战车十多辆从陆路向炮台逼近,炮台守军面临江面和陆地的夹击之下,在连续击毁日军3辆炮车后,炮连官兵毁炮撤离战斗。乌龙山炮台主要建筑在日军的轰炸中损毁。据统计,不包括炮台官兵,仅第二军团在南京保卫战和撤退中就损失5000余人。
日军第十三师团第一○三旅团所属之第六十五联队将6000余名未来得及撤退的官兵和难民,分别押到濒临长江的乌龙山脚下的五龙村北家边圈禁起来。
如何处理这批战俘?
史料记载,日军第六十五联队在乌龙山、幕府山一带俘获到14777名中国军人当即向军团司令部报告。上海派遣军也曾数次请示东京参谋本部和陆军省,但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模棱两可的。于是,军团司令部便作出了就地解决的决定,并要求各部迅速执行。
第六十五联队的随军记者秦贤助回忆说,军司令部向中央(参谋本部、陆军省)请示了几次,最初发来的训电是:“好好谋划!”这一命令很不明确,也没有关于处理俘虏的方法。一再请示后,发来的训电也是“研究后处理!”如何研究好呢?军司令部觉得为难,于是第三次请示,得到的命令是“由军令部负责处理!”军司令部认为中央的态度暧昧。为迎接朝香宫中将而举行的入城式迫在眉睫,军司令部十分焦急,“杀掉吧”,军司令部就轻易作出了这样的结论。(4)
第一○三旅团旅团长山田梅二在一项回忆性证言中也提到,他于12月15日派遣本间少尉到师团司令部请示办法,“拘押俘虏所需的粮食已经颗粒无存”;16日,因师团都已移至江北,便派相田中尉直接至派遣军司令部请示,对这批14000多名俘虏如何处理?最后才从军司令部得到“全部处理掉”的命令。(5)
时年14岁、乌龙村村民夏安荣在接受采访时说:“1937年12月14日,四艘日本军舰经吴淞口直逼南京,这时江阴炮台已沦陷,敌舰到了镇江十二圩一带水域向南京进发,炮台上的大炮集中火力向敌舰开火,吓得敌舰不敢动弹。这时炮台下面的成千上万老百姓赶快渡江逃命,长江水面上黑压压一片,农民们扛来铺板、大门、竹床等,扎成小木排漂过江去。后来大炮不响了,下午时分,日军从陆地上向炮台包围过来,围住了约有2个师的国民党官兵。这近5000人被日军抓住后饿了三四天,一个个没有一点反抗能力了,全被带往北家边的万人坑……”
12月16日下午(一说17日),在荷枪实弹的日军驱赶下,6000余名被俘的官兵和难民分批被赶到北家边两处挨着的水塘边和一处因修筑道路时取土垫路基形成的洼地。战俘和难民们知道敌人要动手了,纷纷挣脱绳索,拼命反抗,有的赤手冲向日军,残暴的日军早已做好防范,一个个端着雪亮刺刀逼着他们往水塘里赶,见反抗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干脆用机枪扫射,后来又把成箱的手榴弹往人群扔,顿时炸得血肉横飞。在一旁观看的日军,手舞足蹈,哈哈大笑。一些日军仍嫌不过瘾,不够刺激,就在塘边用东洋刀把企图爬上岸逃生的人的手臂、头颅一处处地砍下,或用刺刀挑破肚皮观看难民痛苦的样子……
目睹了日军灭绝人性的暴行、时年18岁的当地村民严兆江,被日军抓去当民工,日夜给鬼子烧水,幸免于难。在1994年12月遇难同胞悼念日前夕,曾随同栖霞区相关调查人员来到北家边的塘前,严兆江指证说:“这就是57年前的‘万人坑’。当初,我和20多位乡亲在塘里捞死尸埋,捞了半个多月,足足有6000多具尸体在这两口塘里。那时,我们是等日军走后,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的,带上木棍、布条做的简易用具,去塘里收尸。先收有头有身的整尸,后收光着身子的无头尸,最后又网捞头、胳膊、腿的分尸。有一次,我用网捞,一下子就捞上来7个人头。这些尸体,全埋在附近的乌龙山、黄毛山和‘万人坑’附近了。”他痛苦地说,“我不能想,一想起1937年的大屠杀我就合不上眼,能有几夜睡不着觉。那塘里是人垛人、人叠人呀,水都被染红了!惨得很哩。在塘边的一个水井里,还捞出一个被日本鬼子‘倒栽葱’扔进去的国民党兵,硬是被水呛死的。捞出来时还有一把盒子枪,可能是当官的。”
时年7岁的北家边村民、退休工人张仁炳说:“距北家边二里路有个炮台,驻着许多日军,疯狂地杀、烧、淫、掠,老百姓提起北家边一带都毛骨悚然。王家湾有个才20多岁的青年,路过北家边时,被日军拦住,用东洋刀砍了头,头滚到水沟边,牙齿还在动哩!”
尧化镇政府会计赵乃富也回忆说:“1953年,有人在万人坑附近盖房子,地基才挖下去一尺多一点,就看到了成堆的尸骨,吓得掉头就跑,房子也不敢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