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眨眼成为人间地狱
上新河古镇,紧靠长江,明清时期就是长江下游著名的木材集散市场,也是江南最繁荣的码头之一。早在三国东吴时期,上新河地区就有木材贸易的记载,但“上新河”名称到明朝才有。相传,为满足运输事业需要,明代中期在这里接连开了几条河,先开的河在上游,遂称上新河,后开的两条河,分别称为中新河和下新河。中新河与上新河相通,是停泊官船的地方,下新河则是木商贩运木材的地方。随着新河的开辟,长江上游的木材、毛竹、木竹柴炭以及米豆杂粮等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成为大宗商品的集散地。清代诗人周宝瑛在《金陵览胜诗考》中说,“在上新河,为南北要津通漕,运竹木及米薪百货,又龙江烟雨为金陵四十景之一。”
如今,随着长江隧道的建设、城市的发展和河西大开发,上新河一带已成为河西新城最繁华的地方,奥体中心、绿博园、科技园、天正滨江的建设,让这个地区成为南京中高档社区居住地和高端商业产业区,这样的发展也继承了这个地区当年的商业精神,也算是对得起这片土地了。
当年,许多徽商在这里因经营木材而发财致富,腰缠万贯。他们不仅在上新河建徽州会馆,每年还举办盛大的灯会。甘熙在《白下琐言》中描述道:“徽州灯皆上新河木客所为。岁四月初旬,出都天会之日,必出此灯,旗帜伞盖,人物花卉鳞毛之属,剪纸为之,五光十色,倍极奇丽,合城士庶往观,车马填阖,灯火连旦,升平景象,不数笪桥。”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将上新河作为一个悲剧故事发生的地点,写进了小说。在《警世通言》中,他以“乔彦杰一妾破家”故事,警告世人休要“饱暖思淫欲”。可见当年上新河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晚清以后,南京开埠,上新河镇贸易集散地位渐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使许多世代定居于此的居民遇难,上新河几成荒野。
1937年12月11日,日军分三路包围南京,在西南郊首先占领了板桥、大胜关和上新河一线,一些军事要塞也相继落入敌手,进而对南京形成包围态势。其中,从芜湖方向来的一支数百人的骑兵队,一路扫荡,奸淫掳掠,经双闸乡逼近棉花堤。据1938年2月出版的日本《国际画报社》记载:“1937年12月9日,长野、山田(指第一一四师团66联队山田常太中佐)的突袭部队到达当涂以东,特别是冈本(镇)部队(指第6师团36旅团23联队冈本镇臣大佐)出现在通往芜湖的交通要道上,并占领了离南京很近的西善桥及其附近要地。”“12月11日,竹下部队(指第6师团36旅团45联队竹下义晴大佐)继续进攻南京城的西南角,冈本(镇)部队与竹下部队一起在城西的莫愁湖畔与中国军队激战。”“12月12日,在西南方向,冈本(镇)部队在工兵队的多次爆破后过桥,渡护城河(指集庆门附近的秦淮河),也进入城内。”
上新河遇难同胞纪念碑 韩娃丽_摄
12月12日下午,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下令弃守南京,分头突围后,由于驻守部队临时组建,阵地分散,通讯不畅,许多失去联络和指挥的守军,溃逃聚集在自上新河、大胜关的沿江一带。成千上万的当地村民、商贩也随着不绝于耳的枪炮声,没有目标地杂集在逃难队伍中,遭到日军无情的追杀。一时间,棉花堤周围尸横遍野。
1930年出生,板桥镇石闸湖施家凹村民徐建陶,亲眼看到日本人把1万多难民和俘虏赶到现在的江宁区与南京公路交界处(岔路口附近),用机枪集中屠杀。他说,“当时我家就住在此地,那时的地名叫道儿关。我看见有万把人集中在离本村不远处,用机枪扫射。我听到枪声就拼命往村外跑,事情发生后,我回来听说,日本人把人集中在一起屠杀,没有杀死的就用汽油加火烧。当时是1937年11月20日左右。”(1)
在日军的追射下,从雨花台、集庆门、江东门等处溃退而至的大量士兵无处藏身,或被俘或遭戳杀,江东门、汉西门、凤凰街、广播电台、自来水厂、新河口、拖板桥、菩提阁、菜市口、荷花池、螺丝桥、江滩、棉花堤、双闸、东岳庙等地,无处不见遇难者的尸体。
村民苗学标来不及躲避,被日军捉住做挑夫,他在回忆上新河大屠杀的情景时说,日本兵把几百人抓起来,一个一个地摸他们的头、肩、手、腿各部,一直折腾到下午4点多钟,把挑出来的300多人说成是中国兵,用机枪射杀死,然后叫他们把尸体扔进塘里。“以后,日本兵又把我带到水西门外抬死人,水西门外的那座大桥有五个孔,我亲眼见到抬去的死尸,足足填了两个孔。”
短短数日,在日军的屠刀下,曾经繁华兴盛的上新河,“尸横遍野,人血染地,凄惨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