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军民惨遭集体屠杀

数万军民惨遭集体屠杀

花神庙村早在十多年前就随着城市的改造与发展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处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和工厂。

花神庙、凤台门一带称凤台乡,是日军由南进攻南京的必经之路。

1937年12月9日,沿京芜铁路来犯的日军占领大胜关后,防守牛首山的中国军队不得不向后撤退。

12月10日,守军从安德门到雨花台的十多公里的战壕刚刚挖好,日军就迫近了凤台门。在安德门一带,日军遭到顽强抵抗,猛烈的进攻,一次次地被守军打下去。日军随即集中数十门重炮,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再次向守军阵地进攻,阵地瞬时被浓重的硝烟笼罩。一次次的进攻被打退后,日军增援部队不断向安德门、雨花台一带聚集,守军阵地浓烟四起,火光冲天。枪炮声中大批官兵为国捐躯,不得不收缩阵地,向雨花台方向靠拢。

遭到顽强抵抗和挫折的日军第六师团和一一四师团,在凤台乡、花神庙一带大开杀戒,疯狂地用机枪、刺刀屠杀无辜的市民。分散在花神庙附近的田野和山林里的两三万军民来不及退却,遭日军搜索驱赶。日军分批集体杀害他们后,又一把大火把花神庙的庙堂和村舍花房烧得精光。

一时间,万木焦枯,百花凋零,花农们赖以生存的鲜花基地,成为一片焦土。在日军的屠杀下,整个花神庙地区“哀声震地,尸积如山,血染没胫”。

迨至次年初,自中华门外、安德门、凤台路到花神庙一带仍是尸横遍野,一片狼藉……

时住城南辇柏村14号、时年31岁的花匠芮芳缘,雨花台32号36岁的农民张鸿儒和雨花路102号35岁的商人杨广才,见众多乡亲父老及抗日军民陈尸野外,于心不忍,见红卍字会因人手不足一时顾及不了散布在当地的尸骸,遂组织义务掩埋队,并主动与红卍字会联系。在取得红卍字会的标志后,于1938年1月7日起自中华门外至凤台乡一线,开始掩埋乡亲们的尸体,此后一直工作到2月中下旬,共40余天,掩埋遇难者尸体计7000余具。

1945年12月8日,芮芳缘、农民张鸿儒和商人杨广才,联名具结,陈述1938年初掩埋遇难军民尸体的情况,其结文称:

忆26年古历11月13日,日寇中岛部队入城后,民等由沙洲圩避难回归,眼见沿途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乃于初四日由芮芳缘至中国红卍字会接洽,拟办理掩埋工作。当由红卍字会负责人介绍至第一区为所救济组领得红卐字旗巾及符事情等件,报即集合避难归来之热心人士30余人,组织义务掩埋工作。由南门外附廓至花神庙一带,经40余日之积极工作,计掩埋难民尸体5000余具,又在兵工厂内宿舍二楼、三楼上(经)掩埋国军兵士尸体约2000具,分别掩葬雨花台山下及望江矶、花神庙等处,现有骨堆为证。(1)

中国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认定:“民国二十六年12月间(即农历十一月间),难民5000余名,士兵2000余名,在南门外附近凤台乡、花神庙一带被屠杀,所有尸体,由芮方(芳)缘、张鸿儒、杨广才等,会同红卍字会分别掩埋于雨花台山下及云江矶、花神庙等处。”(2)

1947年2月4日,由首都地方法院检验员宋士豪、陈文洗、代法医潘英才联名签署了对中华门雨花台一带挖掘尸骨的鉴定书。他们曾于1月29日和31日,随同相关工作人员,在中华门外国善堂后山、兵工厂后山,分别挖得尸骨千余具,经鉴定,各尸骨均有刀砍、弹击、钝器击伤之痕迹,被认定为当年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之尸骨。

1984年6月23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侵华日军陆军坦克部队的上等兵中山重夫回忆道:“我忘不了进入南京城前两天,在郊外雨花台见到的情景。日军士兵让打着白旗来到这里的中国人坐在壕沟边,然后逐个用刺刀捅死,对于一刀未刺死痛苦挣扎的人,则用军靴踢到壕沟中用土埋上,这场不分老幼的杀戮,持续了4个多小时……我当时是机械兵,在修理坦克的沿途看到累累的尸体中,夹杂着许多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战斗人员的妇女和老人尸首,这使我感到不可思议。”在当日报道中,还同样报道了另一个叫官本淳的日本兵证词,他说:“在中华门外用刺刀杀了不少奔跑的人,杀到后来,执刀的手都颤抖起来,这时长官的命令不许停刀,但也只好违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