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三角形碑亭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燕子矶遇难同胞纪念碑建在燕子矶公园内。
幕燕滨江风光带的入口处即燕子矶公园,入园后,右手有一块指示牌。沿着一条青石板曲径山道,步行七八分钟,一个依山而建的三角形亭静静地矗立在公园临江岸边。
燕子矶公园主要由两座山峰组成,碑亭建在次峰的顶部,紧挨长江岸边,碑体为长方形,竖立在亭中。值得注意的是,这座亭子只有三个角,平面看,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而中国园林中,传统的亭子要么是四个角,要么是五角或六角,三角形碑亭在南京是首次出现。
曾在燕子矶公园工作了20多年的沈玉才老人是规划者之一。据沈老介绍,当时为确立此处遇难同胞纪念碑的地点,市政府征求意见时“有三种方案备选”。他回忆说,第一个选址点,位于遇难者所在地的江边。但此处地势低洼,夏天潮水上涨,容易冲刷碑亭,甚至将其淹没。加上附近有自来水的取水口,打桩基容易影响管道,于是讨论时被否决。第二个选址点,考虑将碑亭建在公园脚下的防洪堤上,但由于涉及拆迁多户市民的房屋,也作罢。当年,由于侵华日军燕子矶屠杀地未找到准确的记载,周围都是民居群,也没有十分合适的地方,所以才采用第三个选址点——燕子矶公园内。这里相当于燕子矶的矶头,站在上方可以眺望到当年的同胞遇难处。沈老解释说,纪念碑设在公园内位置还算合适,一来距同胞遇难点较近,二来建在景区内便于保护。碑亭在紧锣密鼓的张罗下,1984年8月15日就建好了,次年由市政府统一立碑,碑文由著名书法家陈慎之书写。
三角形的亭子,既不是设计者的疏忽,也不是建成后的自然损害,而是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沈老说:“燕子矶公园本就促狭,只有3.5公顷,碑亭设在东面斜坡上,加起来拢共不过20平方米。”设计来设计去,无奈之下,建了一处三角碑亭。此外,传统观念讲究“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就是要人们记住这一丧权辱国的奇耻大辱。保留的三个角,呈握拳状,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燕子矶遇难同胞纪念碑碑文 韩娃丽_摄
碑亭几乎没有转身的余地。我们俯身将花束供奉在碑前,双手合十祭拜。
沈玉才是土生土长的燕子矶人。他说,南京城破后,日军一个骑兵营尾随逃难军民追到燕子矶。当时正值枯水季,江面上的渡船早就逃到江北,数万逃难人群一时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日本骑兵把机枪架在燕子矶一带的山头上,对着江边人群就开始扫射。很多老弱妇孺在慌乱中被踩踏倒地。还有的躲进了芦苇荡,但很快遭到密集扫射,中弹者不计其数。”
仇庆江也说,来这里躲藏的军人和百姓大多是听信了日军的欺骗宣传,在日军包围南京城时不断散发传单,“尽量保护善良的百姓”,日军还空投了“绝对不杀投诚者”的优待证。
由于燕子矶远离城区,临近长江岸边,地势低洼,滩涂连绵,在1937年12月13日至次年1月,侵华日军多次将搜捕来的难民和俘虏带来此地枪杀,“所有的尸体,或漂浮江面,水为之赤;或堆积沙滩,雨淋日晒。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此处积尸,还无人过问,臭恶气味,远闻数里之外。”
公园的管理人员蔡先生告诉我们,碑亭建好的30多年来,每年都经常有周边学生、群众来祭拜,但地点过于窄小,没有供人落脚的平地,悼念人数受限制,不少人都站在大石头上参加悼念,影响悼念的氛围和效果。首个国家公祭日后,公园投资数十万元,改造了碑亭环境,并在碑亭前建成了100多平方米的木制平台,以满足祭拜的需要。
“有没有见到日本人来这里祭拜?”我们问:“有的,碑亭建好后也曾看到日本游客在亭前献花,鞠躬谢罪,但可能他们自知罪孽深重,大多不与公园打招呼。”他还透露,目前幕燕风光带正在提档升级,紧邻公园的老街——临江街已经征收,原先的居民都要拆迁。临江街拆迁拓宽后,计划在街后的江滩边,辟建一处更为宽阔的纪念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