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灾多难的正觉寺
正觉寺始建于清朝中叶,其前身为门东小心桥东的水月庵。嘉庆十八年(1813),为表彰水月庵僧人镜澂助两江总督百龄捕获“妖人”方荣升,百龄奉朝廷旨意,于嘉庆二十年(1815)敕为其改建新寺,定为“正觉寺”。
“正觉”为佛教术语,又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正觉寺在全国各地多有分布,在南京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为古城秦淮一带之名胜。正觉寺寺中供有缅甸玉佛,法相庄严,为南京仅有。道光二十一年(1842)《南京条约》签订后,英方代表璞鼎查等曾从下关登陆来寺游览,因而正觉寺又可谓中国近代沉沦肇端的见证。
民国初年,寺中尚有房屋4进,佛殿2座,僧舍数十间,香火旺盛。
1928年,为缓解中华门交通压力,便利民众出城取水,改善城南居民卫生条件,南京特别市政府拆除正觉寺左近城墙,开辟为武定门,正觉寺遂有了档案中“武定门444号”这个新址。
1937年12月初,日军攻至南京城下,城内外民众纷纷离家逃难。寺内住持莲华以为佛门庄严,出家之人不会遭到俗人之害,同时也为看护寺内财产,留慧光等15名僧人在正觉寺看守。附近百姓也认为,佛教殿堂必定较其他场所安全,不会遭到日军为难,央求僧人留在寺内藏身。
12月13日,日军由武定门攻入城内,中岛部队官兵如同魔鬼一样闯入正觉寺。
寺僧慧光和留守的其他14名僧人目无旁视地端坐在大殿之下,手敲木鱼,口诵真经。凶神恶煞一般的日军喝令僧徒到院中集合,可能是言语不通,僧徒一开始不知所措,个个岿然不动。这时,冲进来的士兵枪响了,一名僧徒应声倒在血泊之中……
在日军的驱赶下,僧徒和避难的30多名难民一起被赶到大殿外的空地上,在杂乱的枪声中,或遭枪杀,或被刺刀戳死……
正觉寺内外顿时血流满堂,沦为人间地狱。
枪杀无辜后,日军更是肆其兽性,抢劫破坏,无恶不作。11岁的难民周宏元之女周小二被枪杀后,一个日本兵竟将她的衣服剥光,再用水沟里的烂泥涂抹全身,肆意侮辱;躲在殿堂木箱里的黄布堂和6岁的儿子被搜捕出来,当堂以刺刀一刀一刀刺死……
积攒多年的寺内佛教三宝及私人财物均被掠一空,不可胜计。
遭此大难,正觉寺幸未全毁,但元气大损,日渐凋落。
南京解放后,仅有的几位僧徒相继还俗还乡,仅有几架残殿的正觉寺名存实亡。1958年,颓废的残殿被拆除,改建为南京新华玻璃厂。
1987年12月,值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的50周年,为铭记历史,振兴中华,悼念大屠杀中无辜遇难者,南京市政府在新华玻璃厂门前立下此碑。
迨至20世纪末,新华玻璃厂通过破产改制,成立民营长乐玻璃厂。1998年6月,为治理城市污染,城内的工业企业逐步迁移至郊外工业区,实施“退二进三”(即退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谁料到1998年末,这块唯一记录大屠杀中僧侣被害详情的纪念碑却无端被推土机损坏了。
日军枪杀僧侣
这一消息经新闻媒体报道很快传开,顿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此事,很快引起了南京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其实,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南京市政府一贯十分重视,始终把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激励国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除修建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在全市一些遇难同胞丛葬地建立了十余处纪念碑。经专门调查,当事人实为金信房地产开发公司,原厂区(正觉寺遗址)正在建设的是长乐花园小区的一部分,盛岛大酒店租用的门面房虽然是长乐玻璃厂,但酒店由在宁的三家企业合作经营,其企业性质属于国有有限责任公司。
经有关方面协调,原建于长乐路与江宁路交叉口正觉寺旧址的纪念碑,迁移至武定门出城的右侧小游园内,仍为正觉寺遗址上。同时,省市领导责成有关部门,对年久失修的纪念碑亭(馆)开展一次大检查,抓紧修缮,以更好地发挥现有纪念设施的作用。
如今,正觉寺遇难同胞纪念碑端坐在武定门城墙下的小游园内,正觉寺的原址已改建为长乐花园居民小区。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武定门城墙上新开辟了一条登墙通道,可供游客和居民登墙一览秦淮河风光。登城墙的甬道两侧,建有南京市全民阅读工作站和文创实践基地,墙上的告示告诉我们,每周三晚上,这里还开办书法、琴艺、文学阅读等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