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成鬼域的中山码头

十一 顿成鬼域的中山码头

中山码头是南京中山路的起点。沿着中山北路,到鼓楼后,南行是中山路,到达新街口后,继续往南是中山南路,而往东是中山东路。出中山门后,最后到达中山陵。这是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灵榇经过的路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保障奉安大典顺利举行,迎接灵柩,国民政府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定名为津浦码头首都码头。

中山码头,曾是联结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但随着长江大桥的通车,这时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了。如今,只有一些怀旧之人或是两岸居民为图方便在此登船渡江。喧嚣繁华的中山码头,从此慢慢安静下来。

从下关电厂出门右拐,沿着临江步道东去,下关滨江风光带尽收眼底。放眼望去,波涛粼粼的江水、拖着青烟行走的油轮、长江大桥、对面的浦口码头一览无余。江边建有供游人休息的“揽江台”,这处亲水平台是利用老码头的趸船改造而成,风格有点类似上海的“外白渡桥”,充满了浓郁的民国风情。

防汛墙面上,一块名为《下关记忆》的铜质浮雕引起大家注意。

浮雕长29米,高3.5米,场景逼真,人物栩栩如生。在鼓楼区党史办工作的顾悦告诉我们,这是目前南京最大的铜质浮雕,记录了下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并再现了民国时期南京下关车站、《南京条约》签约地静海寺、繁华的商埠街等场景。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就坐落在江边路与商埠街的交叉口,靠近江堤的一侧。纪念碑底座为3层红色台阶,碑高5164厘米,为1937、77、1937、1213等4个数字相加而来,寓意着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的日期。碑身呈立体的三“人”字形,象征南京30万遇难同胞的白骨。正面雕有一个170厘米的圆形大花环,碑廊的里一圈是青松,次一圈是地冬青,外侧的一边就是长江大堤。此碑由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郭发宁设计。

这又是一处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大屠杀的铁证。

碑文介绍了我同胞在中山码头惨遭杀害的过程,告诫后人欲免外侮,唯赖自强,牢记历史才能振兴中华!

是啊,仇恨是可以放下、忘记,但历史是不能忘却的,知耻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