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谭天觉曾在此关押
宁死不屈的谭天觉是战俘营众多有影响的抗日将士之一。
1942年9月,他被日军从太原押来。被俘前,在国民党范汉杰二十七军任作战处处长、代理参谋长。太行山战役失利后,他随部队转战晋中地区,遭到日军重重包围,突围时弹尽粮绝,身负重伤,与晋中县长和军部16名高级军官、伤员在山洞里被俘。日军将他关押在太原战俘营,在严刑拷打、威逼利诱面前,他坚贞不屈,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与日方合作。后来,无可奈何的日军将他押到浦口服劳役。(1)
谭天觉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茶亭镇,家庭殷实。1925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在校期间参加国民革命军的第二次东征,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重回军校学习,毕业于黄埔第六期。九一八事变后,他随部队开赴东北辽西与日军作战,屡建战功,提升到防空部队第四十二团任营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率部队转战华北,在洛阳西门击落日军轰炸机一架,受到国民党军政部的嘉奖。1941年初,谭天觉已由团长调任二十七军作战处长。为了与日军决一死战,他动员妻子杨志云与两个幼儿返回湖南老家避难,行前送给妻子十几个银元做盘缠,没想到这一别就再也没有见面。
在浦口战俘营难友的照顾下,谭天觉伤势有了一些稳定,日军害怕他在战俘营里宣传抗日,聚众闹事,把他与其他难友隔开。他拖着病体,在日军工头的监视下干活。由于谭天觉抗战思想坚定,体恤被俘的下属,深受战俘们的钦佩。他总是告诫大家:“要有志气,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不能卖国求荣,苟且偷生。”
谭天觉喜爱文学,擅长书法。他经常给周围的战俘讲述岳飞抗金、宋江聚义的历史故事,还写下自勉对联,鼓舞战俘们抗战的士气。抗战胜利后,这副自勉联由后人抄写在他的遗像两侧:有四亿黄帝子孙,誓洒血抛头,何难杀敌挥戈,踏平瀛岛;集万千中华雄鬼,仗英魂烈魄,正好随征助战,收复神州。
过度的劳役和日军非人的虐待,使他的伤势逐渐恶化。一次,日军看守对他说,只要投靠日军,就带他到医院治疗。谭天觉断然拒绝。国民党五十六师一位姓刘的连长在淞沪战场被俘,知道谭天觉在南京和上海有朋友,就劝谭天觉写个字条,想办法帮他把字条捎出去,设法逃离战俘营。谭天觉坚决不同意,他说:“这样做很危险,要逃出去,大家一起逃,我们要保存实力,等待机会行事。”
在谭天觉押到战俘营的前一个月,关押在这里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战俘,联合国民党军战俘发起了第一次暴动,部分战俘冲出了日军苦心营造的地狱,虽然大部分暴动的战俘遭到日军的摧残和屠杀,但是鼓舞了战俘们生存的期望和坚决抗战的意志。谭天觉虽没有能参加这次暴动,但他听说后异常兴奋,劝导周围的战俘,要忍耐一些时候,等他的伤势好点,就设法带领大家打出去。
日军在战俘营实行法西斯统治,肆意虐待和残害战俘。风寒雨暴,战俘衣襟破烂,以草席裹身,成天在死亡线上挣扎。谭天觉义愤填膺,他与战俘营里的其他大队长和中队长,一起向日军头目交涉,抗议日军的暴行和非人道待遇,带领战俘进行绝食斗争。迫于战俘的反抗,日军只好稍微改善一下伙食,发给每人一件旧棉衣。反迫害的成功,加深了战俘对谭天觉的信赖。
同年11月11日,谭天觉被押到浦口战俘营不到3个月,就在日军的残酷摧残下,含恨惨死在草屋里,时年36岁。他的几个老乡冒着危险,偷偷把他的遗体埋在荒野的一个堤坝下面,并做了一个记号。谭天觉死后,战俘营相继爆发了第二、第三、第四次暴动,无数战俘为了继承先烈的遗志,向日军发起进攻,拧死日军看守,夺取武器,冲出铁丝网。尽管结局又是一场屠杀,但是丝毫不能压倒抗日军人渴望自由的信念和抗战的决心,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可欺辱的英雄壮举。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了三井码头,曾经在浦口战俘营关押的国民党一二八师师长陈兆祥将军和他的6位同仁,向南京市参议会主席、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递呈:“为追念浦口新炭场(战俘营)抗战死难上校谭天觉等两千余名同志,以筑塔题碑告慰忠魂”的议案,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援助。
1947年11月15日,巍然挺拔的“抗战蒙难同志纪念塔”耸立在浦口战俘营死难战俘的埋葬地。纪念碑高约2米、宽1米,刻有部分死难将士的英名,碑后建有纪念塔一座,高约10米,塔身直书“抗日蒙难同志纪念塔”9个大字。当年10月26日,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国民政府和军政部要员前来参加,会上还专门介绍了国民党二十七军(范汉杰部队)上校谭天觉烈士的事迹,南京《新民报》发布消息和照片。谭天觉的遗骸,也由亲属运回故乡安葬。
21世纪初,徐永伦先生以浦口战俘营国共两军战俘团结一致、抗拒日军虐杀、联合暴动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26集电视剧《江塘集中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并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和全军电视金星奖、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民政部于1992年向谭天觉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虽然距英雄殉难已过去了整整50年,但这是对抗日先烈最好的慰藉,也是最高的褒奖。
南京解放后,当年的幸存者大多回到煤炭港正式当了工人,得以安度晚年。但是,由于生产和建设的需要,加上人们对国民党抗日爱国将士的认识不足,“抗日蒙难同志纪念塔”和纪念碑均被拆毁。1982年,南京市文物普查后,为了纪念战俘营死难将士,浦口区人民政府将此处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常以此对浦口区青少年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89年,浦口区政府在战俘营旧址上重新竖立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