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难者多为粤军战俘
仙鹤门一带是日军从东边进攻南京城的主要战场之一。在这里,中国守军的将士与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发生过非常惨烈的交战。
根据典籍记录和仙鹤门附近老人的回忆,仙鹤门附近“万人坑”内,埋的应该多数是抗战的士兵,抗战中被日军包围无奈放下武器的官兵,而这些手无寸铁的俘虏,无疑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集中屠杀。
1937年12月初,在日军炮火猛烈轰击和飞机狂轰滥炸下,中国守军官兵在南京外围汤山、龙潭、淳化与敌搏击数日,12月8日,汤山、龙潭防线被攻陷后,中国守军官兵向南京城下溃退。
日军第十六师团沿沪宁铁路、沪杭公路经龙潭—栖霞—尧化,一部沿汤山—索墅—麒麟门,一部沿汤山—索墅—光华门—中华门等线多头向南京城进逼。在飞机、装甲车的掩护下,一路上以放火为号,到一村烧一村。
12月12日晚,守城中国军队奉命突围,第六十六军与第八十三军就是从这里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去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记载,第六十六军与第八十三军由太平门集结出发,计划经汤水、句容向宁国附近集中。13日拂晓,于仙鹤门“与敌遭遇,发生激战,我军奋勇前冲锋,将敌击退”,毙敌兵三四百名,敌骑五六十匹,毁敌炮2门,不断与日军展开血拼。其后,越过京芜铁路继续南下,在空山、狮子山一带,又“与步炮空联合约四五千之敌遭遇,发生激战,屡围屡攻,再三肉搏,牺牲壮烈”,毙敌千余,毁敌炮数门、战车3辆、铁甲车1辆、汽车2辆。(1) 突围战中,中国部队遭到了重大伤亡,仅第六十六军(当时约有7000人)在这场战斗中损失约3000人。在南京守军的撤退中,只有第六十六军与第八十三军,是杀开血路,成功突围的。
参加此次遭遇战的日军炮兵中尉泽田正久事后也回忆说:“13日夜,在城外的仙鹤门镇,友军骑兵部队遭到了保卫首都敢死队约一万人的大规模袭击。”
12月13日凌晨,日军攻陷南京城。
被俘的官兵和被抓来的无辜市民遭到残忍的报复,日军将国民党兵用铁丝、绳索一个一个串起来,押到附近的池塘和低洼农田,分割圈禁起来。
被日军集体枪杀的中国俘虏的尸体堆积如山
连续数日,马群镇至仙鹤门一带枪声不绝于耳。嚎叫声、叫骂声混成一片……在敌指挥官的命令下,7000余名放下武器的士兵和青壮年无助地倒在血泊中,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次年初夏时分,仙鹤门一带的麦田里还有大批年前大屠杀时留下的遇难者尸体,腐臭难闻。陆续返乡的村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收集腐尸,有的尸体仅存残缺的骨骼,也被就地集中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