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人听闻的“尸体桥”
在江东门这一带的侵华日军大屠杀中,有关“尸体桥”之说,简直骇人听闻!这还要先从“江东桥”说起。江东门东面入江水道(有称江东河)上本来有一座桥,桥以门命名,叫江东桥,建于明朝。这座桥上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当年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即在此桥附近。此桥在当时是南京西郊的重要交通枢纽呢。而国民党中央陆军监狱离该桥不远。在国民党军队抵抗入侵南京日军失利后,炸毁了江东桥。日军为了过河,竟然丧心病狂地将大批尸体填堆在河道里,上面铺上木板、衣被等,成了中外战争史上鲜见的、只有侵华日军能残忍地想到并做到的“尸体桥”。
朱成山先生等人在他们的文章和著作中无不愤慨地都提到这座“尸体桥”,他们列举出相关证人证词:孙殿炎,当时家住江东桥头,家与桥相距10米左右。他回忆说,日军建的尸体桥呈台形,由于垫得不平整,还有晃动之感。一次,他见到一辆日军军车在过桥时滑落河中,为了打捞,日军把他家的房子点燃作为照明,并用另外一辆卡车来拖拉落入河里的军车。何玉峰也看过尸体桥,他说在江东桥被炸后,日军用尸体填平河道,上铺门板、芦席搭成桥,人走在桥上不停颤动,惨不忍睹!朱有才说用来垫桥的不仅是尸体,还有没有死的活人!实在让人毛骨悚然。我们也不能不提及这座“桥”,因为它是我们南京乃至中国的“耻辱桥”,我们要铭记已经进入历史的这座“尸体桥”,铭记挨打的教训。曾几何时,有人在争辩说我们南京不是“悲城”,而是“胜利之城”,或者说是“英雄之城”,因为说“悲城”实在影响人们的情绪,我们认为,悲而不怒、悲不图强固然消极,但悲而后勇、悲而奋进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南京塑造成“胜利之城”“英雄之城”。
经过进一步调查,他们还把杨新华先生在1984年核实的日军杀人祭马的罪行公布于世——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分三路包围南京。其中从芜湖方向来的一支数百人的骑兵队,一路扫荡,奸淫掳掠,经双闸乡逼近棉花堤。国民党军队抵挡一阵后撤退了。日军在棉花堤对手无寸铁的无辜居民进行了血腥屠杀。一时间,棉花堤尸横遍野。日军的两匹军马,拴在当地居民郭光贵家(现雨花钢窗厂内)的屋角,被流弹打死了,日军硬逼着街上的方斗斗、熊顺尧、邓银荀、高来生等老人,把马抬进郭光贵家后院,逼他们挖坑葬马。与此同时,他们又从附近居民家中抢来了几床棉被,抓来了木匠宋士波,迫令宋士波做了两块有门头高、一尺宽的木牌位,用日文写上军马之墓。随后,日军用刺刀逼令宋士波、方斗斗等9人,用棉被把马包好,放进已经垫了棉被的土坑里,培上土,插上牌位,像安葬达官贵人一样,做了两个大马坟。善良的宋士波、高来生等老人满以为没有事可以走了。岂知杀人成性的日本侵略军,竟惨无人道地把9位老人的头砍了下来,一字儿排在马的坟前,用以祭马。9位老人中,高来生的儿子小春当时逃难在外,回来后亲眼见到父亲等9位老人的头并排在军马坟前,痛不欲生,在另外几个人的帮助下,他们把身首异处的尸体掩埋了。(1)
此刻,站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遇难同胞纪念碑”前的我们,没有更多的话语。由于没有携带雨具,身上的衣服早已淋湿,遍地的鹅卵石经过雨水的默默洗礼,闪动着一片片褐色光芒,这是他们还在诉说和呐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