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门“万人坑”的发掘
在我们看到的相关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遇难者和“万人坑”遗址的资料中,印象较深的是陈平、朱成山两位先生的文章。
曾参与江东门“万人坑”发掘工作的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陈平先生在回忆中说道:“我们还找到了一位当年参与遇难同胞遗体掩埋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寻找“万人坑”的进展,并没有那么顺利,虽然南京市文管会迅速抽调了骨干力量,并联合公安、规划、地方志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寻找,但时过境迁,江东门一带地形地貌都发生了变化。“那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尸体数不胜数,现在地形变化了,但应该是江东门这一片。那边有一棵树,他比较有印象。”挖掘了十多天,工作队一直都没有找到遗骸,偏偏这时天又下起了雨,大家士气都有些低落,有人提议,这么大雨,先停工吧。这时有人说:“下雨天泥土变得疏松,干脆,大家冒雨继续挖一下?”有时候打消畏难情绪就是一句话的事。工作队又冒雨干了起来。这时完全被现场的情形震蒙了:“纵面下去应该是5层尸骨,但由于参与发掘的人员保护意识不强,最上面的一层被捡拾到了一旁。尸骸排列得非常整齐,看了一下就发现骷髅上有弹洞。同时,在坑里,我们还发现了日本人的皮靴靴底、啤酒瓶和皮带扣。”发掘的时候,很多老百姓都围了过来。有一个老大娘,一下瘫坐在坑旁边,号啕大哭。她对着发掘出来的尸骸,一边不停地磕头,一边悲伤地哭泣。原来,1937年,日本人进城的时候,她才19岁,住在江东门一带。家里人在家附近挖了一个坑,让她躲在里面,并叮嘱她,没有家人的呼喊千万不要出来。当天,她听见外面有枪声,吓得不敢出去。一直到傍晚,外面没有了动静,才爬出坑洞。然而她见到的,却是全家人的尸体。
陈平先生的回忆仿佛把我们带回当年的发掘现场,并让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那一场极其惨烈的灾难。
朱成山先生曾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研究员,是一位南京大屠杀方面的研究专家。对于江东门的屠杀情况,他予以深入研究。我们先后读过他的《略论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遇难者遗骨发掘》《初论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遇难者遗骨发掘与考证》《再论1998—1999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发掘、考证保护和展示》等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列举强有力的论据,通过科学论证,全面证实江东门惨案的事实存在,当时在全国,以及世界相关方面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论文有力地反击了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为侵略战争的翻案,回击了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否定,特别是对他们的这批遗骨是中国方面制造的假象、并非当年遗存的胡言进行了迎头痛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