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甲圩:小巷深处的悲情

九甲圩:小巷深处的悲情

九甲圩距中山码头百米之遥,是一个临近江边小巷。

与我们同行的学者晓沧,他的妹妹和婆婆曾居住于此。

这里的原住民非常少,口音很杂,大多为苏北、皖北和山东逃荒来宁的难民。由于地势低洼,长江经常发洪水,住在这里的百姓常受到洪涝影响被迫临时迁徙,洪水退后,再居此处。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这里仍是大片的棚户区。21世纪来临之际,政府对这里进行了拆建改造,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

在一个花草葳蕤的新小区门前,我们遇到了几位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耄耋老人,问到他们是否还能记起日军在这里的烧、杀、抢时,他们脸色顿时就变了。

九甲圩原是长不过百米的小巷,日军在这里屠杀了近千名无辜的难民和百姓。

“我小的时候这里还是大片的农田,听老人讲,当时日本人把居民从家里就是赶到这里杀的,南通路、九甲圩街头巷尾全是被日本人杀害的尸体,惨不忍睹!”一位上了年纪的婆婆指着惠民大道旁已辟成小游园的地方对我们说。

据调查,1937年12月15日下午2时,日军在姜家园南首的南通路一带,将无辜的居民圈禁起来,不容分说地用机枪扫射,致使300余名同胞无一幸免。时隔数日的1937年12月18日,又将抓捕来800余名难民及放下武器的军人在与南通路相距不远的九甲圩残忍杀害。

暴尸多日后,市民胡春庭于心不忍,召集街坊多人予以就地收埋。抗战胜利后,他在1945年12月1日给市政府的一份结文中写道:“民国二十六年11月16日(1937年12月18日)亲见日本军人将我国军人及难民等300余名,集合在南通路之北麦地内,用机枪射杀,无一生还,将尸体抛弃麦内。余联合有力难民,就地屈(掘)地埋葬。后有日本人挑土垫海远(军)码头,致将所埋尸骨痕迹毁灭无余。”(11)

时住商埠街的殷南冈是一名红卍字会会员,1945年12月1日,在陈述日军在姜家园南首屠杀居民的结文中说:“余于民国二十六年服务下关红卍字会,敌部队进城大肆屠杀,我同胞之惨死实难述尽,余因服务慈善机构,加以年重,故未遭日寇杀害。13日下午因公赴挹江门,见敌寇将我姜家园南首居民300余名集中一处,以机枪扫射或纵火烧毙,惨不忍睹,居民中无一生还。余只得潸然泪下,铭记于心。今抗战胜利,大可与日寇算此一笔血债。”

时住宝善街的姜鑫顺,也是红卍字会会员,他亲身参加了九甲圩江边遭日军屠杀同胞的掩埋工作。在一份结文中,他说道:“民国二十六年日寇侵华,余充(红)十会员,在其时由15日至18日间工作,计抬埋死尸500余名,其中军人多数,均抬至仁丹山、姜家园南首等处埋葬。”(12)

1945年,经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周密调查,查证: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15日下午2时,(日军)在挹江门姜家园南首,将居民300余人集中,用机枪扫射,或纵火烧毙,无一幸免。(13)

为何军事法庭只提到姜家园南首遭屠杀的300余人,而对与此不远的九甲圩屠杀未能作出判决?我们已不得而知。

在南通路,我们拐上江堤,眺望着曾被鲜血染红、奔流不息的长江,曾经芦苇丛生乱石遍地的滩涂,已成岸柳成行的滨江大道,一景一物,心情异常沉重。

虽是沧桑变迁,人事代谢,又怎能带走那段沉淀下来无法忘却的历史!

(1) 朱成山编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外籍人士证言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256页。

(2) 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1·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256页。

(3) 【日】松冈环编著;新内如、全美英、李建云译:《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侵华日军原士兵102人的证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65页。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104页。

(5) [日]松冈环编著,沈维藩译:《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南京大屠杀受害者120人的证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94页。

(6)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编委会、南京图书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08—409页。

(7) 张宪文主编,杨夏鸣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东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133页。

(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105页。

(9)  [日]松冈环编著,沈维藩译:《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南京大屠杀受害者120人的证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98页。

(10)  [日]松冈环编著,沈维藩译:《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南京大屠杀受害者120人的证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98页。

(11) 孙宅巍著:《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1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1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版,第133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煤炭港遇难同胞纪念碑

位置:碑座位于下关东炮台街的路旁,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煤炭港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主要遗址之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七日,日军从各处搜捕我已解除武装之士兵及平民三千余人,拘禁于煤炭港下游江边,以机枪射杀,其伤而未死者,悉被押入附近茅屋,纵火活焚致死。内有首都电厂职工四十五人,即死于此难。兹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特立此碑,悼念死者,永诫后人,铭念历史,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