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夜静,仿佛还能听到出操的声音
日军第十六师团第二十联队第一大队第三小队士兵东史郎在1937年12月13日日记中记载:“我们正在广场集合,正安排哨兵和分配宿舍时,突然来了要我们去收容俘虏的命令。据说有两万人,我们轻装急行军。大约走了三四里路,就看见无数香烟的火光,听见了蛙鸣般的嘈杂声,大约7000名俘虏被解除了武装,在田间坐着……第二天(1937年12月14日)早上,我们接到去马群镇警戒的命令。俘虏们被分配给每个中队,每个中队二三百名已自行处死……我不清楚为什么要把如此大批俘虏杀掉,总认为这未免太不人道,太残酷了。我觉得简直难以理解,好像很不应当。7000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灭,这是不争的事实。”
1997年8月,日本老兵东史郎先生在南京东郊一带当年屠杀现场,当他听到曾参与掩埋仙鹤门日军大屠杀尸体的八旬老人陶东志证言后,非常震惊,立即跪倒在死难者的坟墓前,双手合十,嘴里喃喃絮语,向死难者忏悔谢罪。
关于仙鹤门附近“万人坑”内的死伤者,日本典籍中也有记录。
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中将在他的《阵中日记》中记载:“在仙鹤门附近集结的约有七八千人(俘虏) ”,“处理上述七八千人,需要有一个大壕,但很难找到。预定将其分成一两百人的小队,领到适当的地方加以处理”,“上述败兵的处理,基本上由第16师团负责”。他还说:“今日中午高山剑士来访,当时恰有7名俘虏,遂令其试斩。还令其用我的军刀试斩,他竟出色地砍下两颗头颅。”“基本上不实行俘虏政策,决定采取全部彻底消灭的方针”。
移葬在纪念碑下的700多人遗骨,只是当年在这里遇难的同胞中的很少一部分。当地老人介绍,仙鹤门街西头的菜地里、老煤基厂、仙马公路、仙鹤门北街段等处,都是一个个“千人坟”所在地,不过随着历史变迁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大多看不出原貌了。关于仙鹤门大屠杀,除了碑文上的记载,还有很多老人的证言。遗憾的是,这些老人不是搬走了,就是去世了。但是,在南京抗日战争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中,我们又发现了多名仙鹤门大屠杀的见证人。
家住栖霞区仙林新村的王家华老人目睹了当时悲惨情景,他说:“当时(1937)仙鹤门是国民党部队和日本兵打仗的地方,附近有很多国民党兵被日本鬼子杀死,死后铁丝还串在脖子上。据说,是日本兵俘虏的国民党兵一个一个串起来,然后用机枪扫射死,尸体横七竖八一地都是,也没有人掩埋。”(2)
目睹当时悲惨情景的还有宣芝林老人,那年他12岁,当时住在仙鹤门附近的东码头村,日军进攻南京时,全家逃难到江北,他的爷爷因为看家不愿意走,被日本人打死。受访时,他已迁居在栖霞区仙林新村23幢106室,提起仙鹤门“万人坑”,他痛苦地回忆说:“战事平静后,我回到家,亲眼看见仙鹤门街上,国民党军队被日本兵集体枪杀,尸体都堆得一垛一垛的。有一个老人叫金永福,当时已经70多岁了,眼睛看不见,和他的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被日本人杀死,尸体在水中浮起来的时候,老人还一手抓着儿子,一手抓着女儿。还有一个老人叫宣永喜,年龄也比较大了,当时,日本鬼子来的时候,他躲在自家后园的竹园子里。被日本兵发现后,包围起来,用石头把他活活砸死了。村子当时大约有150户人家,四五百口人。总共有十七八个老年人没有逃难在家里看家,都被日本人打死。150户人家的房子最后就剩下5间,其余的都被日本兵烧掉了。”
当年住在仙鹤门附近徐盖头村的平德高,“跑反”时他已13岁,与家人逃到江南水泥厂安全区避难,在德国人卡尔·京特和丹麦人辛德贝格的帮助下幸免一死。他说:“我们‘跑反’过后回到徐盖头,看到只有三家房子只有三间没烧,其他的全都烧光了……我家的两间瓦房都被烧了,草房也烧了,牛也打死了,农具也烧了,什么都麦秸铺地睡觉。西岗打了一仗,我们‘跑反’回来时尸体还在,只剩下骨头,肉都没了,堆得像小山。有人把尸体弄到大坑里,弄点纸钱烧烧。尸体都是广东兵。吕家山有一个毛竹搭的营房,鬼子把那里的兵都打死了,把房子全烧掉了。……回来后,我上山放牛,晚上8点多钟,仿佛还能听到里面传出来一、二、一的出操声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用车子拖了好多纸钱在那里烧,化了冤魂,后来就听不到那声音了。”提到村民被害情况,他又说:“‘跑反’时我们村上有40多户人家,鬼子在我们村上打死三个人。鬼子刚来,从灵山下来的。这三人去欢迎他们,喊‘洋先生’,被鬼子打死了。有的是被鬼子用东洋刀从脖子那里砍下去砍死的,有的被鬼子用枪打死的。那三个人,一个叫平起春,是我家门的叔伯爷爷,当时50来岁。另一个姓徐,当时50多岁。他妻子是瘫子,他的儿子徐永兴、徐永海,现在都去世了,把她抬到栖霞寺。他留在家里看竹园,就被鬼子打死了。还有一个人是住在徐盖头的,不是当地人,姓名不知道。”
迁居青山苑18幢的邓启罗,1923年生,原住在仙鹤门附近的郭果园村。他说,仙鹤门那里有个“大楼”,是家医院,许多中央军在那里被鬼子烧死了。那里有一个万人坑,现在盖小区了。他们以前住在那里的。日本人攻下南京后又往回杀。在灵山南面,鬼子从营盘(营房)上来,走“二亩地”,在那里架了机枪,横山头也有一挺。老百姓在獾子洞那里跪下来求,鬼子用机枪扫,一次就打死了39个人,有马家桥的、高井的,也有郭果园的。……郭果园的张金根,二十七八岁,才结婚。他老婆是西流人,年纪差不多大,在獾子洞那里被鬼子开枪打死了。他去救,也挨了一枪,夫妻俩都被打死了。去年拆迁时起他们的坟,他们看到那粒子弹还在她下巴骨头里,没有锈。日本人的子弹头是铜的,较细。……郭果园还有两个人被鬼子打死了。一个是李仪堂,另一个是李老九。有一天来了一头毛驴,李仪堂正在剥驴子,鬼子来了,他爬起来就跑,被一枪打中,肠子都出来了。回到家里,他一喝水就死了。李老九见鬼子,吓跑了,跑到田埂上,被鬼子抓住了。鬼子一刀戳在他后脖,通心过,他就死了。当时他围着一条围巾,是很好的围巾。唐家庄的马老三躲在死人堆里,被鬼子一枪打死,地点就在亮月塘的塘埂上。邓启云也躲在死人堆里,被鬼子一枪打在肚子上,打了一个洞,像牛鼻子一样。后来又被鬼子戳了一刀,他没动,就活下来了。李长涛身上没有中子弹,他把死尸盖在自己身上,鬼子戳了他一刀,他也没有动,也活下来了。
时年9岁、原红旗农牧场大巷村的村民,因拆迁后搬进尧林仙居青山苑16幢1单元106室的施明洲老人,没有多少文化,开始不愿意接受采访,后来听到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大屠杀的谬论后,他说,日本鬼子在仙鹤门杀人,我亲眼看到的,“中央军的尸体上有枪啊,钞票啊,那时候就有人到仙鹤门抬尸体,有人是发了财的。灵山煤矿的‘胡儿’(土匪)看他们发财了,又去抢他们。我也去仙鹤门抬过尸体的。现在的供销社下面,以前是挖的大坑,把尸体扔进去。杀人多的是朝鲜人,他们长络腮胡子。听说以前薛仁贵征东,打朝鲜结下仇,他们要报仇。日本人就利用朝鲜人来打中国。”
南京东郊“万人坑”的发现并立碑竖标,是南京大屠杀不容否认的又一桩铁证。这处遗存的保护,不仅告慰了殉难者的英灵,也是南京打造国际和平城市的体现。尤其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南京市的领导和建设者能认真采纳研究人员的建议,从善如流,与研究人员和谐互动,把一些反映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遗存保存下来,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