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市政公署督办的“善举”

伪市政公署督办的“善举”

在日本占领军、特务机关和驻华领事的策划下,1938年1月1日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成立。一些打着“曲线救国”“和平反共救国”“中日亲善”“救民于水深火热”旗号的汉奸开始粉墨登场。3月28日,“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南京成立,辖苏、浙、皖3个“省政府”和南京、上海2个“特别市政府”。为粉饰太平,欺骗民众,坐卧不安的伪政权,开始组织救济,清理卫生,恢复经济。

根据日本占领军的要求,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成立后的主要职责除了办理日军交办的事项外,首要任务就是救济、卫生、掩埋尸体、清理街道、恢复交通等,可见尸体掩埋、街道清理任务之繁重。伪南京市政公署督办高冠吾刚刚上任,就在日军特务长官的催促下,组织伪市卫生局开始收埋遗尸,清理卫生。

高冠吾何许人也?

查阅档案得知,高冠吾系江苏太仓人,民国著名政客、汉奸,其人贪婪、善变,善于投机,集国人弱点于一身。早年参加同盟会,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先为《民权报》记者,后为军人,继而任广州江防司令部参谋长兼代理司令、广东全省航政局监督、贵州督军公署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的副军长。北伐期间曾任徐州警备司令,后因贻误军机而被撤职,一度在上海开过羊肉店。1938年3月,高冠吾参加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任伪绥靖部次长、伪南京市政督办、伪南京特别市市长,后又任伪安徽省政府主席兼财政厅厅长、汪伪清乡委员会驻安徽省办事处主任等职。

高冠吾在南京虽仅干了两年多一点,却发了横财,调任伪江苏省省长后变本加厉,凡委派县长、局长和税差,无不在事先讲定价钱,然后一手交钱,一手发委任令。因此,苏州人将他的名字改称“缴拨我”,称他的伪财政厅厅长董修甲为“懂搜刮”,伪民政厅长张仲寰为“张铜板”。民国《辛报周刊》1946年第16期,化名闲居的作者在报道中说:“民国二十九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所派第一任伪江苏省政府主席,便是高冠吾。在他到达苏州的第三天……为献媚敌寇和联络地方上一般附逆绅士起见,便花费了一大笔的民脂民膏,办了十多席山珍海味的酒筵,在伪府内(奉直会馆、拙政园)举行一个酒肉大会。到了他所预先约定的时候,当然是源源而来,济济一堂。他为讨好敌寇起见,便把苏州城里所有的中国妓女歌女导女,和日本的艺妓下女,都叫进伪府,美其名曰中日联欢。”

抗战胜利后,高冠吾自知恶名在外,易名张天云,赴沪匿居,因缉捕风紧,离沪混入新四军。1948年,随军抵达济南,混入山东省政府任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1953年8月病死于济南。

就是这么个人物,如何会做此“善举”呢?

在南京市档案馆,我们查到伪南京特别市政府卫生局在1939年6月起草的《六月份事业报告书》,报告书记载:“据村民来告。中山门外灵谷寺、马群、陵园、茅山一带有遗骨三千余具,由掩埋队前往掩埋,计工作四十日,始收埋竣事。全部用费计九百零九元。是项尸骨经选定灵谷寺东首空地为瘗骨之所,并用青砖扁砌圆形坟墓一大座,外粉水泥,非常坚固壮丽。曾由高市长亲撰无主孤魂碑记石碑一方,竖立坟前,以资纪念。复于五月二十八日前往致祭。”(2)

虽然其人不善,但为记录历史,我们还是找到高冠吾书写的《无主孤魂碑》碑文,兹记录如下: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月,余奉命董京市。惟时去南京事变将及一载,城闉、丛莽、山巅、水溪有遗骨焉。余既收残骸于城上,得二十有六,而瘗之。越二月,村民来告茆山、马群、马鞍、灵谷寺诸地遗尸尤多,乞尽瘗之。乃下其事于卫生局,选夫治具,悉收残骨得三千余具,葬于灵谷寺之东,深埋以远狐兔,厚封以识其处,立无主孤魂之碑,且使执事夏元芝以豚蹄、只鸡、酒饭奠之,俾妥幽魂。呜呼诸军遭时丧乱,膏血肉于荒原,寄骸骨于丘陇,为军为民,为男为妇,为老为稚,有后无后,举莫能知。人生僭痛,莫大于生无所养、死无所丧,况暴骨无依如诸君者。虽然死生有命,修短有数,洵如达人之论,彭殇可齐,随化俱尽。盖人之所争者,不在久暂之岁月,而在不朽之德业与精神也。余既怜而瘗诸君,又以为诸君告。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督办南京市政府高冠吾记

“无主孤魂之碑”碑文拓片

“无主孤魂墓”建成2年后的1941年4月11日,时任伪南京特别市市长的蔡培收到一封当地居民的来信,报告该墓“稍欠坚固,致现在坟头已有一部破坏”,亟待修缮。蔡培当即指派伪卫生局派雇员萧财源前往查看,在4月17日的汇报中,萧说明了“该墓地坟堆已全部崩溃”,分析原因是“内埋尸骨计有三千具,当时均叠架瘗埋,无法夯实,加之面积甚大,时日稍久,尸骨即行叠实,而坟堆上盖青砖即随之下落……”萧的复函,不仅证明瘗埋工作的马虎、简陋,也证明了埋尸数量的巨大。

经伪市工务局测算,简易维修需工费2979.6元,然而,伪市政府拿不出,也不愿意拿出这笔钱来。在12月9日的批示上,伪市工务局局长谢学瀛作出“俟有经费再行酌修可也”的批示。“无主孤魂墓”愈加破败,百姓无不唾骂。一两年后,塌陷积水,成为野狐蝼蛄之穴,以致逐步湮没!

1985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为纪念遇难同胞,教育国人勿忘国耻,修整墓园并重新设立了东郊丛葬地纪念碑。该墓葬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主孤魂墓碑”拓片保存在江东门纪念馆的浮雕墙上。

“东郊丛葬地纪念碑在众多纪念碑中意义特殊。其一,日军屠城,尸体大多是就地掩埋,此处为易地而处;其二,埋葬尸体较多,系伪南京市政府掩埋并立碑的唯一一处。”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的一名负责人告诉我们,现在丛葬地纪念碑是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每月巡查一次,碑园内的树定期洒扫、预防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