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地建房时,发现下面全是白骨
虽然时移世易,但那段惨痛的历史并没有被遗忘。
1982年,雨花台区中学教师杨心佛被抽调来区从事文史调研,后来他写了一本《普德寺万人坑》,介绍了这处丛葬地前后发现的经过。当时,根据各乡镇报来的线索,文史研究员访问了曾目睹掩埋的老人王国璋,他原住普德村125号。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后,他从江北来安回来,见家里房屋已被烧光,便在附近搭了两间草房,靠种菜糊口。大约在1938年春天二月底、三月初,看见万国红卍字会,从城内各地运来被侵华日军屠杀的同胞尸体,堆在雨花台西边山沟里,在沟上挖了一个约25米见方的大坑,尸体是五个一排,五个一堆,横竖地铺在坑里,像火柴盒装火柴棒似的密密麻麻压在一起。红卍字会是用大卡车和小板车连续运了三四天,估计有几千具尸体。地点就在当时普德村125号烈士陵园职工住宅楼的后山,他是亲眼看见,记得清清楚楚。居住在普德村的老工人宋宝太再次实地指认,与王国璋老人所指的方位相同。他补充说,掩埋的尸体很多,不止几千具。
经过深入调查,1985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在这里立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普德寺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
站在普德寺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纪念碑旁,一边是南京武警部队的营房,一边是宽阔的共青团路高架桥,再远一点是新建的南京市第一医院南院,周围完全被居民小区的高楼所包围,似乎没有一点掩埋万人的丛葬地痕迹。
在普德寺二村小区寻访时,一位当地老人张大妈告诉我们,她从20世纪70年代就居住在普德寺一带,提起普德寺丛葬地,她便打开了话匣子。“应该是1983年左右,这一带开始挖地建房,”张大妈说,“当时,民工向下挖了没多久,就发现地里根本没什么土,全都是人骨。”
“那时我也就30岁左右,害怕得厉害,不敢凑近看,远远看见民工抬出来的,都是一筐一筐的人骨。”张大妈说。
南京市第一医院南院保安李大爷,也居住在普德寺一带。他说,“原来这里是连片的山坡,纪念碑也不在现在的地方,后来共青团路拓宽改造,切断了烈士陵园与普德寺之间的山冈,又削去了一断山坡,纪念碑向南移了一段距离,才成了今天要上台阶的样子。”后来,查询资料发现,移碑的时间应当是1997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