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害者说:屠杀是“自卫行为”
多年来,关于日军在幕府山的残虐暴行,日本右翼分子竭尽所能想抹掉这一暴行,他们或是在遇难者人数上做文章,或说是制止难民暴动的“自卫”,不顾一切地刻意歪曲事实。1984年8月7日《每日新闻》刊登的原属第十三师团第六十五联队田山大队的栗原利一氏的证言就能说明问题,“把俘虏押往收容地点的路上,发生了暴动,为了自卫杀了他们”。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曾根一夫,1937年曾跟随日军名古屋第三师团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围攻南京之役。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对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争论深感不安,受良心的谴责,本着赎罪的心理,他撰写了《南京大屠杀亲历记》《我所记录的南京屠杀(续)》等回忆文章,以亲历者的身份批驳右翼分子的种种谬论。在引述前面所说的事实后,他又说:“那些俘虏,双手被绑在背后,根本无法自由活动,怎么可能进行集体暴动呢?”
时属日军第十三师团第一○三旅团第六十五联队第四中队少尉的宫本省吾,在其《阵中日记》写道:“12月16日,警戒任务日益繁重。上午10时,第二中队来接替我们警卫,终于放下心来。然而,就在我们吃午饭的时候,发生了火灾,引起了极度的混乱,结果三分之一的兵营被烧毁。下午3时,大队决定采取极端措施,把约三千名俘虏押到扬子江边枪杀了。这是只有战场上才可能看到的场面。12月17日,小雪。今天部队举行南京入城式。部队大部分人参与了对俘虏的处决。我8时30分出发,向南京方向行军。下午参加了盛大的南京入城仪式,亲眼看见了这一庄严而具有历史意义的场面。傍晚回来,立刻出发加入了对俘虏兵的处决。由于已杀了两万多人,士兵杀红了眼,结果,竟向友军发难,杀死杀伤友军多人。我中队也造成了一死两伤的损失。”(11)
时属日军第十三师团第一○三旅团第十九联队第八中队伍长的近藤荣四郎,在12月16日日记中记述说:“晚上,20000人的俘虏营发生火灾,我们前去与担任警卫的中队交接换班,今天最终将20000人中的三分之一,即7000人拉到扬子江边枪决。这期间,我们担任警卫工作。之后,又处决了其余所有俘虏。我们用刺刀把没有被枪打死的人刺死……在煞白的月光下,垂死的人发出痛苦的哀鸣。没有比这更让人毛骨悚然的了。这是只有战场上才能见到的情景,是我终生难忘的情景。9时30分返回。”(12)
田中三郎时为侵华日军两角部队的下士,现居日本福岛县,1984年9月《朝日周刊》报道了《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对他的采访:
……解除了这批俘虏的武装,除了身上穿的以外,只许他们各带一条毯子,然后就把他们收容进一排土墙草顶的大型临时建筑中,中国兵管此叫“厂舍”。田中先生回忆说,这些建筑是在幕府山丘陵的南侧。
被收容的俘虏,生活极为悲惨,每天只分得一碗饭,还是那种中国餐中常用的小号“中国碗”,连水都不供给,所以常看见有俘虏喝厂舍周围排水沟里的小便。
在举行入城式的17日那天,根据上面“收拾掉”的命令,把这群俘虏处理掉了。那天早晨,向俘虏们解释说:“要把你们转移到江心岛的收容所去。”……出了厂舍,命令俘虏排成四列纵队成一字长蛇,向西迂回,绕过丘陵,来到长江边,走了四五公里,顶多6公里。不知是觉察到可能被枪杀,还是渴不可耐,田中看见有两个俘虏忽然从队伍里跑出,跳进路边的池塘,但是立刻被射杀在水里,头被割下来,鲜血染红了水面……
大群俘虏被集中在江边,这里是一块点缀着丛丛柳树的河滩,长江支流的对岸可以看见江心岛(即八卦洲),江中还有两只小船。
俘虏队伍到达后三四个小时,俘虏们也注意到这个矛盾:说是要把大家送到江心岛上,可是并没有那么大的船,江边也看不出什么渡江的准备,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等着,天已经快要黑下来了。然而,就在俘虏们的周围,日本兵沿江岸呈半圆状包围过来,许多机关抢的枪口对着俘虏们……不一会儿,军官们下达了一齐射击的命令。重机枪、轻机枪、步枪围成半圆阵势,对着江边的大群俘虏猛烈开火,将他们置于弹雨之下,各种枪支齐射的巨响和俘虏群中传来的垂死呼号混在一起,长江边简直成了叫唤地狱、阿鼻地狱。田中也操着一支步枪在射击,失去了生路而拼命挣扎的人们仰面朝天乞求上苍,结果形成了巨大的人堆。齐射持续了一个小时,直到没有一个俘虏还站着……
不义的杀人者都害怕败露杀人的丑行。
日军们也知道,屠杀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俘虏必将引起国际公愤。为“彻底处理”,防止屠杀全体俘虏的事实传出去,这篇报道还说,日军忙乎了一整夜,确认没有人活着后又焚尸灭迹,能从杀人现场逸脱的人“可以断言一个也没有了”。
对于这场草鞋峡遇难同胞的大屠杀,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极力掩盖事实真相,随着真相逐渐大白于天下,又极力地予以粉饰,一而再、再而三地暴露出其法西斯本质,也从另一侧面暴露出日本右翼分子与当年犯下滔天罪行的刽子手是一脉相承的。
定格的历史不容改变,无论日本怎样欺骗国民、拜“鬼”,不论日本右翼分子怎么狡辩、歪曲,事实无论如何是不能被掩盖的。只有敢于正视历史,反省罪恶,中日两国才能开启真正的美好未来。
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实实在在展现了我国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让国人泪奔,让国人振奋,向世人宣示我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决心和实力,警告和震慑那些敌视我国和企图破坏我国建设的人:今天的中国已不是70年前的中国,今天的人民已不是70年前的人民,今天的军队更不是70年前的军队。我们劝诫日本政府收起那一套欺骗世人的“把戏”,不要为右翼分子撑腰,与他们一唱一和、沆瀣一气;更不要逆潮流而动,再做让军国主义复活的“黄粱美梦”。
(1) 朱成山主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11页。
(2) 南京市下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关区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3) 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0·日军官兵与随军记者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
(4) 同上书,第261—263页。
(5)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编委会、南京图书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03—404页。
(6)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编委会、南京图书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405页。
(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7—88页。
(8) 张宪文主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39,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4页。
(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10) 张效林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年中文版。
(11) 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9,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12) 同上书,第89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鱼雷营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
位置:宝塔桥金陵造船厂内,2015年12月11日,
南京市人民政府建。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夜,侵华日军将被其搜捕之我市平民和已解除武装之守城官兵九千余人,押至鱼雷营,以机枪集体射杀。同月,日军又在鱼雷营、宝塔桥一带再次杀害我军民三万余人。死难者之遗骸,直至次年二月,犹暴露于军营码头等地,惨不可睹。后由红卍字会就地掩埋,仅二月十九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三天,埋尸即达五千余具,惨史难忘,忆往志慨,特立此碑,正告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