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时从三牌楼迁来
广东山庄的建立要从太平天国时说起。由于太平军起事广东,官兵广东籍居多,义军抵达南京后他们大多随军居于三牌楼一带。不久,他们在三牌楼自发成立了两广会馆和广东同乡会。两广会馆初设于今天的三牌楼大街,广东同乡会位于广东路。后来,两会又在洪庙巷建立广东山庄,用于存放阵亡的两广籍太平军将士灵柩。洪庙,相传是太平天国时期为天王洪秀全建立的生祠,山庄位于洪庙一侧,外观为青瓦红墙,雕梁画栋,回廊曲幽,金川河水环绕,门口耸立金碧辉煌的牌楼。故此,也有人称三牌楼地名是因广东人在广东路口所立的牌楼而得名。
清同治三年(1864)四月初六,洪秀全服毒而亡后,清军攻陷南京,太平天国灭亡。湘军入驻南京后,纵火焚烧了两广会馆和广东山庄,数日不息。事变后,广东同乡会努力恢复山庄,惨淡经营,继续尽心尽力地为众乡亲服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身居要职的广东籍达官显贵陆续入主政府部门。据老人口述,国民政府许多要人、名人以及孙中山的亲信侍卫们对广东山庄都厚爱有加,使广东山庄再度兴旺起来。
南京沦陷后,因广东山庄背倚金川河,地势较高,院内绿树成荫,并建有围墙、走廊、祭堂、厢房等,被日本占领军涡川部队看中,于1941年初强行霸占改建为日军伤兵医院。广东乡亲前往祭祀祖先、凭吊先人,均受到日军的百般阻挠。清明节的当天,在广东山庄理事会的组织下,100多名两广籍人在日军屠刀的淫威下,坦然在广东山庄门口再度进行祭祀,祭相敬宗,悼念先人,思乡思亲。虽然参加的人数不算太多,但是祭祀仪式照常,主祭、陪祭净手,供点香烛,诵读祭文、宣读族训,上鸡虾、鳌龙牲品,敬水果茶饭,叩首鞠躬,宗亲讲话,奏礼乐,各种仪式一样不少。致使围观的日军卫兵和伤员也受思乡情结所致,为之动容。
此时,汪伪政府已经建立。因汪精卫是广东番禺人,早年参加同盟会,他本人也一直以孙中山的学生自居,对广东山庄理事会收回山庄的要求却爱莫能助。以后,在日伪政府要员的协调下,广东山庄理事会组织众乡亲再次募捐置地,将三牌楼洪庙路段的广东山庄全部墓穴整体迁到中央门外北崮山南麓。
新牌坊由时任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治安总署督办、伪华北绥靖军总司令齐燮元题名。抗战胜利后,此人作为汉奸被国民政府逮捕,1946年在南京被处决。
迁址重建的广东山庄占地1.9万平方米。每年广东同乡会都要在此举行公祭。抗战胜利后,粤军部队曾专程前来祭扫葬于此处的粤籍抗日遇难军人,并立有“抗日烈士之墓”的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