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炮台:最后沦陷的土地

狮子山炮台:最后沦陷的土地

坐落在南京下关火车站附近的煤炭港与狮子山隔护城河遥遥相望。

“民国时狮子山上还没有阅江楼”,晓沧指着远处的阅江楼感叹地对同行的顾悦说:“狮子山炮台是抗日战争中南京最后沦陷的地方。”

坐落于长江边的狮子山,因形似狮子而得名,扼守着南京市区的“北大门”。山名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赐。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曾登上此山并赋诗一首,诗曰:“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如今,得名600余年的狮子山成为著名的阅江楼风景区的核心地带,以临江风景秀丽而闻名海内外,山顶更建有著名的阅江楼及古炮台遗址。

史料记载,清末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看重狮子山险要的地理位置,下令在山上建炮台,作为江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也就是甲午海战的次年,在海战失利、有海无防的背景下,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成立江宁要塞,重修、扩建了“金陵狮子山炮台”,换装了先进的火炮。后来成为“辛亥名人”的黎元洪,曾担任过狮子山炮台的总教官。狮子山炮台在南京的近现代史上一直占据重要位置,有专家认为,在南京数座炮台群中,狮子山炮台是见证最多历史风云的一座。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南京之役,狮子山曾爆发过激烈的战斗;1912年,孙中山先生视察过狮子山炮台;1929年孙中山奉安大典,狮子山炮台鸣放礼炮101响,以示肃穆尊崇之意……

抗日战争初期的1935年,民国政府对南京各炮台实施了扩建,相继建成了龙(乌龙山)、虎(老虎山)、狮(狮子山)、马(马家山和清凉山)、雨(雨花台)5座炮台。狮子山炮台为当时南京最大的炮台之一,这里的炮火不但能威慑长江,也能控制城北部分地区。全国性抗战爆发前,又增添了两座现代化高射炮台,成为南京保卫战中江宁要塞部队的主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狮子山炮台被陆续拆毁,如今的狮子山上,几乎找不到炮台遗迹,好在还有老照片能看清这座老炮台曾有的历史细节。

南京地方志专家胡卓然在《南京1937:血光之中的不屈瞬间》中写道:“1937年12月13日,就在日军攻占南京的这一天,南京的土地上还有一片没有沦陷的区域,就在城市西北边江岸的狮子山上。”(1)

史料证明:1937年12月12日午后,南京守军开始陆续撤退,日军从东面和南面两个方向进入南京城。但是直到12月13日晚,炮台依然在向水西门、上新河一带的日军开火,掩护友军撤退。

《波士顿环球晚报》1937年12月15日第13版报道:“日本陆军发言人在此间谈到日军对南京地区尚未完全占领,因为中国军队在狮子山要塞的大炮并未沉寂,西面山上的炮群仍在开火。”

又据1937年12月16日《纽约时报》报道:“12月13日,在这座城市(南京)的西北角,狮子山要塞仍在中国军队的手上。那里的大炮依然在向日军开火。”事实有力地证明,在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狮子山炮台的官兵并没有撤退,依然坚持战斗。

日军步兵第三十三联队12月13日仍在攻击狮子山炮台,在其战斗报告中写道:“在城内西北角的狮子山上构筑有坚固的工事”,山上的中国守军“固守于此抵抗至最后”。

作为首都和军事要地,布置在南京城的炮台自然不少。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南京沿江和周边山丘制高点上,例如狮子山、老虎山、乌龙山、幕府山、钟山、清凉山、雨花台、马鞍山、富贵山和八字山等地都设有炮台。

老虎山炮台位于狮子山炮台的东边、下关上游,北临长江,西接象山,东连幕府山,现为驻军所在地。如今,老虎山炮台主体格局和地下隧道基本保留完整,主要有4个炮台,包括2个主炮台、2个前沿炮台;3处半掩体;连接炮台的地下隧道两路。地面炮台全部呈圆形下沉半地穴式样,钢筋水泥混凝土砖砌结构,炮台内边沿有一个隧道入口和一个输送口,炮台下沉护沿立面留有一圈储弹槽。现场可以看到,这4个炮台位都对着西北长江水面,其中山上两个主炮台安放的当是大口径火炮,按照弹槽尺寸估计,火炮口径应在100 —200毫米之间,显然是为了控制江面目标而建。应该说,狮子山和老虎山炮台都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并给侵华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南京保卫战爆发之时,日军的进攻路线多避开了狮子山炮台的炮击范围,不敢正面与之抗衡。

如今,众多炮台中,比较完整留下的只有清凉山及老虎山两处炮台,乌龙山炮台还剩下一些遗迹,狮子山、雨花台炮台都不见踪迹,只剩下“东炮台”“西炮台”的地名。

正因为狮子山炮台战斗到最后一刻,南京沦陷后,这座炮台被日军报复性地彻底摧毁,“片瓦无存”。日军还对炮台失陷后俘虏的官兵和难民进行了疯狂杀戮,以发泄对顽强抗战官兵的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