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军烈士墓园的重建

粤军烈士墓园的重建

南京解放后,在宋庆龄先生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广东山庄得到妥善保护。墓园内树木葱茏,花草繁茂,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

山庄大门是由大块青砖砌成的高大厚实的门楼,其顶部为拱形,门楣处有“广东山庄”4个繁体红色大字,门外两尊石狮分立左右。原广东山庄迁墓理事会于1941年10月所立的纪念石碑依然安放在大门内的一侧。

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园管理受到冲击,原保存的粤军遇难官兵的资料被毁掉。1997年,在相关部门的关心下,广东山庄理事会将南京大屠杀中遇难之官兵的74具遗骨加以清洗、消毒,重新归葬于一处。

2000年12月,广东山庄理事会筹资专门划出一块墓区重建烈士墓园,并立“抗日粤军烈士墓”碑。重建后的烈士墓园,坐北朝南,以青灰色为基本色调,呈一巨型的传统座椅状,墓园的中、后部围壁恰如座椅的两边扶手与椅背。中、后部围壁的顶部,均为半圆形波状纹,似有无数花圈簇拥。墓地设有7级台阶,拾级而上,于“椅座”即墓地正中,矗立着下方上尖形的柱状墓碑,正面自上而下凸起镶嵌着“抗日粤军烈士墓”7个魏碑体鎏金大字,碑座与祭台为黑色。

墓碑后的“椅背”正中,镶嵌在长方形黑色大理石上。“先伤后亡,惊怒吾邦。无以厚葬,是为国殇”鎏金碑文,擦去往日的灰尘,气势恢宏,庄严醒目。

我们再次来到这里时,墓碑依旧,只是院子里杂草遍地,西侧立着一幢拆了一半的楼房。在一排墓穴尽头,还散落着破碎的砖头。

对于眼前的这一切,墓园里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你看,这里的树长得多好,就是整体环境不好,我们在这里工作都感觉不舒服。”作为城区内少有的墓园,广东山庄更像是一处荒废已久的院子,大片空地闲置着。

现任广东山庄管委会主任徐立告诉记者,南京解放以后,在宁广东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民间组织,对这处山庄进行管理。后来,“老广东”渐渐力不从心,于1986年将此山庄交由南京市侨联管理。

广东山庄内现有墓穴千余处,安葬在这里的均为在宁的广东籍人士。墓园内除了安葬的74位抗战官兵,还有孙中山卫士廖德鎏和冯俊、一代名谍鲍君甫、民族音乐家卢冲夫妇等。鲍君甫与钱壮飞、李克农、胡底一样,长年战斗在国民党要害部门,为党搜集情报,屡建其功,但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1929年8月,叛徒白鑫出卖同志,彭湃等著名共产党员被捕。鲍君甫查知后,仔细地探悉了白鑫的行踪,使“特科”在白鑫意图逃往意大利之前将其击毙。

陵园经营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早在1997年,南京市侨联就曾有意对山庄进行开发、改造,可惜20多年过去了,这处墓园依然如故。据了解,为促进广东山庄的改造,经与南京市侨联协商,南京市殡葬管理处成立金陵华侨广东山庄陵园经营部,对其进行联合管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改造项目仍停滞不前。他说:“侨联是土地使用方,殡葬管理处是管理方,另外需要引进投资方,三方共同开发、改造广东山庄,又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

2012年,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前,原下关区政府又曾有意将广东山庄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新鼓楼区成立后,有关墓园的规划就一拖再拖,至今尚未列入规划。考虑到整体规划,目前陵园内的墓穴开发工作已经被叫停,并暂停销售,维持现状。

近年来,作为南京唯一的大屠杀遇难军人纪念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墓葬地,广东山庄内的“抗日粤军烈士墓”逐步进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者视野,参观悼念的市民也越来越多。有关专家学者也多次呼吁,“抗日粤军烈士墓”纪念地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提高广东山庄的整体环境的同时,让更多市民了解这座碑承载的历史,彰显军人在南京保卫战中的付出与贡献,暴露日军无视国际公约、任意屠杀负伤军人的残暴行径,维护和平,捍卫正义。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京保卫战》;中国史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43页。

(2) 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公室编:《南京地区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156页。

(3) 【德】拉贝:《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

浦口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

位置:江北新区新炭场新华街顺河里,现为区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南京港务局第三经营公司所在地,俗称“新炭场”,在日本侵华期间曾是日本三井洋行的专用码头,一九四零年,侵华日军在这里建了两个集中营,占地三千余亩,关押我抗日将士五千余人。这些关押的将士,为反抗日冠的压迫和虐杀,曾先后四次暴动,除少数人冲击重围外,多遭惨杀,从一九四一年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四年多的时间内,五千余名抗日将士仅存八百余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纪念抗日蒙难将士,为牢记过去,特立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