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呐喊

心在呐喊

随同我们一道寻访的韦银龙师傅是一位老铁路,他很小就入路了,一直干到退休。在去煤炭港的路上,他和我们说,因为年轻,煤炭港大屠杀只是听老一辈的人说过,但是自己当年在煤炭港干装卸时,还经常在港区挖出森森白骨。

如今,南京铁路轮渡所已经封闭停航,煤炭港也结束了它的使命。但是,老栈桥——也就是伸入江中的火车轮渡的引桥还在。巨型的钢梁结构,据说都是当年从英国进口的,历经80年风雨,依然坚固结实。只是,桥面上的铁轨枕木已经腐朽。作为下关滨江开发的新十景之一的火车轮渡老栈桥,与白石站台及历经百年的轨道,将打造成为轮渡铁路遗址公园,即今天的龙江路—方家营路的滨江地带。

站在江岸,望着已显陈旧的纪念碑,我们的心在不停地燃烧,在呐喊:为什么同胞那时会像砧板上的肉一样任人宰割!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时不时地冒出一些“精日”分子让民族蒙羞,使那些死难者在九泉之下也惴惴不安呢……

纪念碑的建立,是一个历史标记,一个未来的警示,不仅仅是昭示日军在这里对我同胞犯下的滔天罪行,更重要的是让中华民族世代不忘承受的灾难和耻辱,时刻警示着中华子孙居安思危,努力为民族的复兴、中华的崛起,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心智强,则民族强;民族强,则国家强。

只有自尊、自信,才能经得起千锤百炼,茁壮成长,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不迷失自我。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1) 胡卓然:《南京1937:血光之中的不屈瞬间》,新浪网《新浪历史》2014年5月23日。

(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编委会、南京图书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06—407页。

(3) 张连红、张生主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25,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236页。

(4)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编委会、南京图书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11—412页。

(5) 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幸存者口述续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0页。

(6) 松冈环编著,新内如、全美英、李建云译:《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侵华日军原士兵102人的证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87页。

(7) 松冈环编著,新内如、全美英、李建云译:《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侵华日军原士兵102人的证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36—237页。

(8) 同上书,第66—67页。

(9)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编委会、南京图书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草鞋峡遇难同胞纪念碑

位置:上元门水厂对面,民国二十七年(1938)7月立,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重立,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我逃聚在下关沿江待渡之大批难民和已解除武装之士兵,共五万七千余人,遭日军捕获后,悉被集中囚禁于幕府山下之四、五所村,因连日惨遭凌虐,冻饿死一批;继于十八日夜悉被捆绑,押解至草鞋峡,用机枪集体射杀。少数伤而未死者,复用刺刀戳毙;后又纵火焚尸,残骸悉弃江中。悲夫其时,屠刀所向,血染山河;死者何辜,遭此荼毒?追念及此,岂不痛哉?爰立此碑,谨志其哀。藉勉奋发图强,兼资借鉴千古。